文化基因库:对于人文学科功能的反思 

 

 []施舟人
  公法评论http://gongfa.yeah.net

 


 
 
上面这个标题或许显得像是又一次尝试——借用实验科学的术语
   
以支撑人文学科不断衰落的声望。但是,本文却意在证明这种想法并
   
不完全正确,这一术语不仅止于一个时髦的名词,在它背后蕴含着更
   
多的意义。
    
不过,首先提醒一句,我无意探讨基因与文化间任何假定的直接
   
关联,甚或是基因改良的问题。我并不相信,今天会有什么证据
   
证明有这种关联存在。并且,我们这个世纪的历史已经教我们认识到
   
了潜藏在那种不科学的拼凑和无根据的推测下的危险,而这种不科学
   
的拼凑和无根据的推测曾被用于种族主义话语之中。
    
事实上,我的出发点恰与种族主义相反。我认为:历史向我们表
   
明,无论何时只要有新的文化形式出现,它们总是不同文化传统相互
   
作用的结果,总是不向文明互动的产物,它们得自于文明的联抉、混
   
合、杂揉,甚至是不同渊源的成分的杂交。事实证明,文化发展、传
   
播和多样化的模式在目前显现出与生物进化相似的特征。更令人确信
   
不疑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在基因谱系和语言进化谱系之间存在着重大
   
的关联。与这一探讨密切相关的还有这样一个久巳被认识的事实:交
   
叉受精和繁殖通常会产生更加强壮的样本,而纯粹的血统种类却
   
会使自己在漫漫长途中枯竭耗尽。因此,保持变异的最多可能是一个
   
物种未来的保障;而某一种类过于强大的主导力量则预示着它的厄运。
    
我将文化视为人类知识、信仰和行止融合而成的范式,由此,
   
在最普遍的意义上,它涵盖了语言、理念、信仰、习俗、机制,还有
   
科学。文化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人类学习并将知识传输给后代的能力。
   
我们称之为人文学科(或文科)的人类知识类型则专门关注
   
于维护和传承不同知识种类的古代积存(或口头形式或书面形式)。
   
时至今日,这些知识的古代积存常被认为毫无用处。它们恰似在庄子
   
的道家哲学中被着重描摹的那株古树:对于一般人来说它极适于观赏,
   
但你却无法假以为用。在我们的大学中学习人文学科的学生极其难于
   
谋到与其教育相应的职位。
    
然而让我们重拾文化互动这个话题:三十年代以来,已经有诸多
   
出自文化人类学家的关于文化发展、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普泛性的理
   
论。更早些时,就已出现了大量关于文化进化的理论(如赫德、卢梭,
   
以及十九世纪晚期在达尔文主义的影响下泰勒的进化理论,等等)。
   
这些理论大多建立在对于所谓原始社会的研究的基础上,但却绝少提
   
及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的作用。然而这种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在我看来
   
却相当重要,并且在艺术和科学的互动中特别引人注目。
    
关于这种创造性互动的例子俯拾皆是,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和当代
   
社会中,如非洲音乐对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日本版画对梵高的影响,
   
非洲雕塑对毕加索的影响。甚至更为普遍的是,日本建筑对于现代建
   
筑风格的影响,等等。凭借以上事例以及其他很容易想到的例子,轻
   
而易举就能证明现代文化是如何得益于那些至今仍存在于世、可资利
   
用的各类文化。通过这一途径,不同的文化构成独具特色的种类的集
   
合,构成了灵感和创造的宝库。只要这些独具特色的种类存在,创新
   
和复兴就具有可能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文化的功能无异于基因
   
库的作用,所谓基因库,就是将不同植物及树种原始的和培育出的物
   
质汇集、保存并加以研究的机构,旨在使之避免基因侵害,同时最终
   
利用这些物质进行杂交。也许,正如《古兰经》中谈到人类所说的:
    “
人啊!……我将你们创造为互不相同;正为使你们可以相互学习。
    
我将探究这一普遍的文化基因库的功能形成;过去它意指什么,
   
当前它如何运作以及未来它将允诺什么。我将尝试以一些取自西欧、
   
近东和远东文化区域的例子来佐证。我希望,每一个例子同时能够揭
   
示人文学科现状的某些方面,揭示出它们无可匹敌的重要性和由当前
   
的衰颓所产生的危险。
    
    1
.现代科学的降临
    
如果在文化与科学的联系方面尚存疑议的话,就请考察一下所谓
    “
现代科学的萌生和发展。其中文化交流与杂交的重要性远远超出
   
我们通常的认识。但是,这一点并未阻止大量的杰出学者相当自大地
   
声称,真正的科学直接得自古希腊,并且由此真正的科学即等于
    “
西方科学
    
为卫护这种民族中心主义的观点,十九世纪末的一位法国人文主
   
义者厄内斯特。瑞南(Ernest Renan1883年在索邦大学(sorbonnc
   
发表了演讲,探讨他称之为欧洲科学的起源,其中谈到了阿拉伯
   
人对于数学的贡献。他说:所有这些中唯一真正有生命力的因素是
   
古希腊人。古希腊是知识和正确思维的唯一源泉。距今天更近一些,
   
在一本科学史是里程碑性的著作(但是其中却只字未提印度和中国)
   
中,法国学者米歇尔。赛瑞斯(MichclSerres)写道:在不到四个
   
世纪中,从米利都的泰利斯到亚历山大的欧几里德……希腊哲学家们
   
以一种最为惊人和出乎意料的方式,共同缔造了这个无形而义无与伦
   
比的帝国,它不朽的辉煌一直延续至今。人类发现过堪与之媲美的体
   
系吗?这一成就即称为数学。
    
我们稍后将探讨这个因为数学而被认定为神圣的人类体系,并尝
   
试以一种更为客观的方式来判定其优点。首先应该指出的是,瑞南和
   
赛瑞斯认定西方现代科学是古希腊人的嫡系后裔,这观点完全错误。
   
正如托比。E.胡弗(Toby E.Huff )在他最近对于早期近代科学的兴
   
起的研究所证明的,古希腊的科学遗产已被西方世界遗失了许多世纪。
   
事实上,在五世纪罗马帝国终结到十二、十三世纪大迁移运动之间的
   
七百年中,希腊科学实质上已经在欧洲消亡了。在这个漫长的阶段,
   
尤其是从八世纪开始,是阿拉伯的科学在诸多方面成为世界上最先进
   
的科学,一方面大大超越了西方,另一方面则超越了中国。几乎在其
   
致力研究的各个领域——天文学、数学、光学以及其他,阿拉伯科学
   
家们(这里主要指以使用阿拉伯语为主的中东人,包括阿拉伯人、伊
   
朗人、基督徒、犹人人及其他)居于科学进步的前沿。正足他们,不
   
仅承传了古希腊人的科学,并且进行了极大的补充和改进。
    
众所周知,亚力山大的欧几里德的《几何原理》一书,尤其是其
   
中有关几何的部分,在现代科学的渊源中占有中心地位,因为它们在
   
许多方面构成广西方数学的根本基础。《几何原理》写于公元前四世
   
纪期间,从古代流传至今的唯一可算完整的是亚历山大的赛昂(Theon
    of Alexandria
)的公元四世纪下半叶的版本。但这一版本直到十六
   
世纪才为西方人所见。
    
然而,阿西拉伯人相当早就对欧几里德产生了兴趣。《几何原理》
   
的第一个译本,依据从拜占庭帝国一个国土手中获得的手稿,涎生在
   
大哈里发哈仁。欧拉什德(Harun Al—Rashid)(786 —883 )时代
   
的巴格达。随后,所有向欧洲人介绍欧几里德的译本部出白阿拉们人
   
之手,第一个完整的译本由朱哈纳斯。凯帕纳斯(JuhannesCampanus
   
完成于1260年(当然是译为拉丁文)。西方人不仅从阿拉伯人那里获
   
得了这部著作,而且还获得了活生生的数学传统。在西方,尽管欧几
   
里德的一些次要著作流传了下来,但根本未能激发出仟何新的科学发
   
展。真正的科学复兴幸与阿拉伯人保持的鲜活传统相连,伴随着译介
   
活动,在十二、十三世纪到来。而西方人却花了几个世纪去吸收这些
   
知识,并且直到十六世纪,在哥白尼地心说革命中,数学才在欧洲得
   
到了真正的发展,从代数应用发展到几何。这一科学革命是不同文化
   
相互作用的结果:古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和经托比。胡弗所证实的
   
中世纪西方经院哲学法规传统。在这个过程中,异质文化产生的灵感
   
和影响不可或缺:如果没有阿。拉伯人,就不会有欧洲的科学革命。
    
极易被忽略的另一点是,如果没有人文学科的学者——文字
   
学家(书面研究者)、伍皮学家和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这一切都不
   
可能发生。这一点如此严重地湮没不闻,致使我们很难获得一部清晰
   
易解的历史,记述科学著作从古代到早期现代欧洲的传承(对于欧几
   
里德至少还有马克思。斯特克撰写的几种成文的历史,如《欧几里德
   
评注》)。我们的科学史家过多地关注科学思想的革新,他们忘记了
   
媒介。谁是所有这些的翻译者?知识是怎样保存下来的:在西班牙、
   
西西里和意大利,那些里程碑性的译介成果,使西方人在十二世纪至
   
十三世纪不到一百年间,就能看到亚里士多德及其评述者的文集,以
   
及其他只有创新性的古希腊和阿拉伯著作。而这些成果都是语言学家
   
的功劳,他们不仅通晓希腊语和阿拉伯语,还掌握古叙利亚语以及其
   
他近东地区的语言。今天,我们必须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基本的
   
技能已不可再得。在十八世纪,有关于欧几里德的一百多种译本和基
   
础性研究书籍印刷发行。而在二十世纪,1950年以前,只有十种有关
   
的重要出版物;其后,则只有两三种。在欧洲、印度、中国和美国等
   
地的图书馆和档案馆中,书稿尚存,但是谁能理解它们?谁在研究古
   
叙利亚语著作的历史?在荷兰,有多少人对古希腊语的掌握程度足以
   
读懂欧几里德?我们不仅正在丢弃经典遗产,并且正在丧失文化复兴
   
的一项重要资源。
    
    2
.图坦克海默(Tutankhamun)的再生
     1922
11月,考古学家兼勘探者堆霍华德。卡特(HowardCarter
   
在为卡纳文伯爵五世乔治。艾德华。斯坦霍普。默利纽克斯。赫伯特
   
George Edward Stamdhope Molyneux Herbert)工作时,发现了图
   
坦克海默的陵墓,他是第十八王朝的最后一位法老,大约生活在公元
   
1343年至公元前1325年。那时,卡纳义爵士已经花费了五年时间和
   
每年超过四万英镑的巨额资金,资助他手下自学而成的考古学家,以
   
期发现一座从未显露于世的古埃及统治者的墓葬。这座陵墓的发现和
   
霍华德。卡特在其《图坦克海默之墓》(二十世纪的侦探小说
   
中详尽罗列的出土珍宝,激起了世界范围的热情,其后迅速到来的是
   
规模空前的真正的图坦克海默热,并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时尚,而
   
这又对于二十世纪装饰艺术(ArtDeco 风格的形成有极大的促
   
进作用。
    
对于埃及文化的兴趣在那时就已存在了一个多世纪。埃及曾激发
   
过拿破仑时代的家具和建筑,并且其热潮从未真正衰退过。一些重要
   
作家,如德奥菲·高吉野(Theophile Gauthier)、艾德加·爱伦·
   
和阿瑟。柯南道尔爵士,他们都曾在法老传说的启发下创作小说。在
   
整个十九世纪,博物馆(例如莱顿的国立古代博物馆)中充斥着从埃
   
及陵墓中发掘出的珍宝。
    
而今这一热潮卷上重来。在1922年到1925年间,主要的报纸和电
   
影公司争权夺利,竞相发布关于这一发现的更加耸人听闻的报道和故
   
事。法国时装设计师制做出埃及式的女装,范。克利佛、阿派尔和卡
   
地亚推出图坦克海默珠宝(这一墓葬的发掘将引发时装和珠宝设计
   
的重大变化)。爵土乐队演奏着图坦克海默式拉格泰姆调。表
   
演艺术家用在舞台上复活的木乃伊营造出充满幻想的部分。就连夜巴
   
黎的圣地”——“放荡的鲍格瑞夜总会也加入这场嬉闹,推出一
   
种名为图坦克海默式的放荡的表演,其中一些身材姣好的女子用
   
取白埃及造型的鸵鸟毛扇遮蔽并展示她们的身体,从此这项表演成为
   
全世界脱衣舞表演者的标志性保留节日。电影院建成埃及风格,法国
   
豪华航船如S.S.诺曼底号的包舱,也饰以图坦克海默镶板,诸如
   
此类。1925年,随着大型装饰艺术展览在巴黎开幕,由图坦克海
   
默激发的美学已经紧密地融入了我们的艺术环境。
    
图坦克海默的风尚一直持续至今。从1961年到1981年,通过在美
   
国、加拿大、日本、法国、英国、俄国和德国举行的大型展览,公众
   
得以重新发现图坦王和它的宝藏。图坦克海默热的许多征候
   
重新出现了。在旧金山举行的展览有不少于八百万人参观。这种展览
   
成为博物馆经营者的摇钱树:新奥尔良(New Orleans )艺术博物馆
   
赚了将近七千万美元。但是这与那些派生物T 恤衫、珠宝、复
   
制品、书包、书写纸,以及图坦开发(Tutsploitation
   
坦潮所囊括的全部相比算不了什么。
    
所有这一切使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一个并不重要的法老墓葬中
   
的物品集合可以调动起美国文化的几乎全部领域(彼得·格林,《埃
   
及宝藏》,福瑞灵1992年版:第285 —299 页)?不同于各种已有的
   
答案,并且有别于从财迷耽于异国情调对于大众的巧
   
妙操纵迷信的返祖现象(这种说法与那些参与处理墓葬物品
   
的人对法老的咒语的传说有关)等解释,我们在这里可以提出另
   
一种答案,它更为丰富,更能与埃及文明至高无上的文化价值相连。
    
我尝试这样构造这一答案:十九世纪乃至二十世纪的人类渴望
   
来自与其自身文化根本不同的文化对立物的心智的激发。从这一角
   
度,图坦克海默热可以佐证我们关于文化基因库的理论。并且它还证
   
明,不仅尚存的传统,而且消亡多时的文化也能够复活,服务于更新
   
我们对于世界和自身的看法这一根本目的,并赋予人类历史以意义。
   
著名的人类学家利维- 施特劳斯在其《伤心的回归线(Tristes trop
    -iques
)》一书中说:从前,当经典研究还是学校常规课程的一部分
   
时,通过阅读荷马和奥维德的作品,面对占希腊和罗马文化,年青的
   
欧洲人产生了第一次文化震荡,即形成这样一种基本认识:在他
   
们置身的生活和世界观之外,还有其他生活方式和世界观。这一认识
   
对于给予人类以世界公民的必要视角具有根本性意义。在对于这一例
   
子所作的结论中,这一点也向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每年总有成百上千年
   
青的欧洲人进入大学学习埃及学,尽管它并无谋生求职的可能。这同
   
样也可用以解释那些成千上万注册学习中文和西藏研究的人们。他们
   
不应被嘲笑,不应被所谓努力学习一种全然不向的、古老而有价值的
   
外国文化毫无意义这种论调所责难。他们对于文化多样性的热情
   
支持应被理解,因为这不仅是自我培育的权利,而且是抵抗文化萎缩
   
的机会。
    
还有一点:相较于古埃及文化对本世纪文化复苏所产生的巨大影
   
响,那群带来这一丰硕收获的专业人士也许显得无足轻重,尽管事实
   
上他们必不可少。没有钱普林(Champollion 1822年对于象形文字
   
的最为卓越的译解,没有埃及古迹研究所的一批科学的考古学家无休
   
止的耐心苦干,这些收获是不可能获得的。让我们暂停一下,对埃及
   
学中的成本/产出关系进行比较:一小群人,考古学家、碑铭研究家、
   
历史学家、建筑学家,别忘了还有挖掘墓葬的工人,学生和其他提供
   
帮助者,他们给全世界成百万人带来了关于美的新信息和人类文明的
   
意义。因此,即使是隐秘的和初看之下毫无必要的研究,也能以极低
   
的成本产生巨大的影响。非常奇怪的是,这种极低的成本正是这些研
   
究所以如此不受关注和无足轻重的原因之:它们过于廉价,那些发
   
愁如何分配其研究预算的政策制订者们根本不会注意到这些小玩意。
   
对于他们来说,正确的投资方式在于回放加速器辐射项目。
    
再有一点:图坦克海默陵墓偶然地成为本世纪上半叶的一项重大
   
发现。还有一项可与之相比的发现,不在埃及,而远在中国。七十年
   
代,中国考古学家在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的陵墓附近发现了这一辉
   
煌的人工艺术品——一支相当成熟的军队的群像。这一发现并非湮没
   
不闻,但却根本没有产生与图坦克海默陵墓相同的影响。我们应该对
   
此扪心自问。也许首要的原因在于当时中国尚未处于西方知识的视野
   
之中。古代埃及的法老虽然与今日的文明相去甚远,但仍足传统基督
   
教传说的组成部分。并且对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欧洲及美国的男男
   
女女具有某种意义。这些传说今天几乎消亡了,但仍未被另种文化
   
背景所取代。我们西方人不再培育自己的经典知识,对于中国经典,
   
我们更是相当疏远。即便在中国,古代文化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传播,
   
许多大学的中国文学系都被关闭,因为在今天它们对于被视为相当重
   
要的中国现代化来说显得毫无意义。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西方
   
年青人——还有许多年长一些的,却视中国文化为今日文明的诸多缺
   
陷的解决办法。如果你们访问过中国就会知道,对于中国文化的价值,
   
在我们和中国人之间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理解。其原因何在?
    
    3
.针灸的认识论
    
当今世界,西方科学占据着至高无上的优势地位,与之伴生
   
的是全球性的西方化。在拉萨很快就会有一家假口酒店,这看起来势
   
所难免。除了物质文化,可以肯定更具影响力的是,西方意识形态通
   
过地球村的大众媒介实现的传输。术来的历史学家们将可能看到,在
   
标志着本世纪的革命和战争下面,存在着一种基本的统一性:它们的
   
最终结果都是对传统的全面破坏,并使生活方式极大地多样化,以便
   
为大众消费与大工业生产相联系开辟道路。证我立即加以补充:以上
   
论断并不导向纯粹主义的申辩。汉堡包和炸薯条、蓝包牛仔服、汽车
   
道和现代化酒店肯定是相当令人愉快的,人们何必要阻止两藏牧民们
   
享用今日全球化文明所带来的同等好处呢7 但是。这并非真正的问题
   
所在。文化多样性的消失将威胁到文化的复兴。因此,人类的文化价
   
值必须通过一些途径得到保护,这不仅是为了我们的审美满足,并且
   
是为了更多的根本性问题。
    
科学与其他东西一样是文化的产物,因而人们并不需要是一个预
   
言家也可意识到,有一天我们称之为西方科学的认识沦模式将会
   
耗尽其动力。尽管米歇尔。赛瑞斯断言数理逻辑为世间之唯一真理,
   
已有迹象表明它将不再继续保持其超越一切的地位。在这个方面,可
   
提出下列问题。
    
这个世界正疲于应付物理环境损毁的问题,但是它还必须千方百
   
汁去解决思想的环城问题(在世界宗教现状中,混乱纠结正在抢先占
   
据位置,形形色色狂热的原教旨主义的不良冲击,使得通过科学和人
   
文多元主义达到人类解放的希望化为灰烬)。在这一重要领域,我们
   
的现代文明滞后了。例如在医学界,进步对于各种形式的生理失调极
   
端重要,但是对于精神疾病,进展却非常缓慢。少量创新,如已经有
   
百年历史的心理分析,仍需获得广泛的接受。这种状况的成因之一是
   
一些概念,如思想精神灵魂,在西方科学的理论框
   
架中无法得到解决。在西方医学小,尽管有被称为身心接近(psycho
    -somaticapproach
)的良好意图,但精神并没有真正的地位,即使是
   
今天,还有医生否认它在科学界的存在。这是因为我们的科学逻辑的
   
应用从属于笛卡尔主义(亚里土多德主义和摩尼教)的宇宙论。这种
   
宇宙论在物质和精神、肉体和灵魂之间建立起对立关系,而这将科学
   
导向无休止的错误。
    
在这一方面失败的事物中我们还可以举出譬如遗传学的例子。今
   
天,在盖尔顿(Galton)和孟德尔身后将近一个世纪,希求他们能够
   
对遗传性大脑疾病的预防有所帮助的愿望仍未实现。遗传学变得远比
   
合理的预期更为复杂。关于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的遗传编码仍旧
   
不能为我们所解。这就对思维的运转及其对我们的基因进化所产生的
   
影响提出了问题。简而言之:也许有一天科学家们可以克隆人类,但
   
却无法改善人类文化。
    
其后产生了神经生理学。尽管人们经常声言在神经医药方面取得
   
了巨大的突破性进展,但是真正的成果仍需实现。对于神经科学
   
的最有意义的贡献其实可能存在于其他方面。例如,我想到了神经科
   
学家坎戴斯。B.帕特(Candace B.Pert)的工作,她对于麻醉剂受体
   
的研究和发现为大脑研究的一些最重要的突破开辟了天地。据她所言,
   
时至今日,已经不再可能像长期以来所作的那样,将思维与大脑等同
   
起来。我们称为思维意识的东西,无论如何,它不能被归
   
结为某种生理上的反应。今天,由于有了通过PET 扫描所获得的医学
   
图像,我们可以跟踪交谈或思考时神经在大脑各部分的反射过程,但
   
是这并不能解决什么是意识这一问题。我们如何思考:我们仅仅处在
   
一个需要探索的巨大的新领域的起点,而最为显著欠缺的是。种能够
   
将思想与肉体、精神和物质、身体与灵魂结合起来的认识论模式。坎
   
戴斯。帕特将就用一主题发表演讲:《从微小颗粒到神秘主义》。因
   
为看起来只有西方称为神秘主义的东西为制订神经科学未来的步骤提
   
供了框架。
    
在涉及这一问题的当今人类学学者中,让我们引用格莱格瑞·
   
特森(Gregory Bateson )的理论,他终其大半生就我们如何知道
   
我们所知道的,即方法论问题进行思索和写作。格莱格瑞是威廉姆
    ·
贝特森——一位遗传学先驱者的儿子,这一点也许不是毫无意义。格
   
莱格瑞·贝特森运用他父亲的技巧建构模式,但却证明这些模式从头
   
至尾全都具有比喻特性,当我们用隐喻性的方式思考时,我们可以更
   
好地理解自然。因此,如果格莱格瑞·贝特森还在我们中间的话,我
   
肯定他会赞成我们目前对于基因库一词的隐喻性使用,而摈弃其
   
他用法。他将证明遗传学总体来说是具有隐喻性的。
    
读过格莱格瑞·贝特森的《思维生态学的进程》一书的人知道他
   
曾投入多么大的努力去消除笛卡尔(亚里士多德,摩尼教)式的物质
   
与精神、肉体和灵魂之间的对立。贝特森写道:对于我来说,笛卡
   
尔式的二元论是一个难以克服的障碍……其规则非常清楚:在科学阐
   
释中,思维或神性不起丝毫作用。并且对其最终原因不应有所要求。
    ……
在需被解释的体系巾,神性、技术和思维都不应被要求。
   
《天使的恐惧(Angels Fear )》,第12页)。当他谈到西方科学的
   
现状时(社会性以及困难性),他补充说:看起来,对于我们
   
今灭身处其中的方法论困境的特别关注是肉体/思维问题的新的解决
   
之道。贝特森说,这种困境现在已经演变为方法论的恐慌
    
尝试解决这一问题时,贝特森先转向控制论,随后又求助于荣格
   
的宇宙论。他不知道或者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未承认这样一个简单的事
   
实,即控制论和宇宙论都与中国思想有著至关重要的联系:有自我规
   
范的组织系统的控制论,与自生自灭的巾国模式非常相近。至于
   
朵格的宇宙论,通过理查德·威尔海姆(Richard Wil-helm)翻译的
   
道家书籍与中国哲学有着直接的关联。
    
所有这一切中不同寻常的是,当科学家们的思想和尼尔斯·伯哈
   
Niels Bohr)开始支持阴阳哲学时,当人类学家创建理论并撰写著
   
作时,普通人已经出发为西方的认识论危机寻求实用主义的解决办法
   
了。这一点可以由以下事实证明:今天,普通公众正转向中国科学,
   
而阴和阳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词汇。事实上,标志着中国宇宙论和哲学
   
的所谓相互关联的思想(统一的体系)彻底地冲破了古老的肉体
   
/思维障碍,使我们得以用完全不同的概念去思考我们的生活及其意
   
义。我想,这也可解释针灸的成功,它同时也构成了重要古代传统被
   
人文学者所保存的又一例证,因为在西方医学的影响下,它曾在中国
   
被官方取缔。针灸在今天不仅仅是一种过时的时尚。在我看来,它的
   
成功不仅有赖于其(不可否认的)功效,还有赖于其完全忽略了肉体
   
/思维二分的理论话语。正如今天已被广泛认识的,针灸恰当地完善
   
了西方治疗方法。还有一点,我们的医药文化与来自其他传统的元素
   
的交叉繁殖为未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许有一天,得益于中国科学,
   
西方方法论的危机可以得到解决。
    
    4
.人文学科的功能如何
    
我意识到我的论断中的许多缺陷。但是我希望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文化复兴的实现来自不同传统的借用和交流。过去是这样,今天还将
   
是这样。只要不同的文化形式继续以足够的数量和生命力存在,这种
   
交叉繁殖就会持续下去。
    
今天,文化多样性受到全球一体化的威胁。我们不会建造金字塔
   
来容纳我们文化的巨大成就,我们有博物馆,但是它们能经受住时间
   
的考验吗?能够保存在博物馆里的只有那么多。而在未以这种方式保
   
存的东西之中,散失和损毁令人触目惊心。直到本世纪中期,还有上
   
千座寺庙装点着古老的北京城,不仅标志着它的宗教中心地位,还标
   
志着它在文化生活中的中心地位。而今,除了少数供游客参观的寺庙
   
外,几乎无一幸存。
    
对于这场整体性的破坏,其原因不仅是资金或资源的缺乏,更是
   
理解和关注的缺乏,而这又足那样重要。对于人文学科的现状来说同
   
样如此。卡瓦利。斯佛扎的研究最为雄辩地证明了这样两点:(1
   
文化传播是文化转变的根本因素;(2 )引起这种互动关系的文化多
   
样性今天已经受到威胁。其他学者,如荷兰著名的语言学家乌兰贝克,
   
已经证明在全球语言多样化方面存在引人警觉的消减态势。这些趋向
   
首当其冲与人文学科有关。
    
人文学科构成了人类文化的宝库:并且,让我再重复遍,这一
   
不可或缺的元素并未被当今的决策制订者们深刻理解。事实上,在人
   
文学科中保存并传播知识的功能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话,也与旨在开辟
   
新前景和创建新模式的研究同等重要。因此,保存如果不比解释更为
   
重要的话,也应被一视同仁。实际上,正如许多人类学的田野工作者
   
所体验到的那样,文化阐释可能不利于文化保存。
    
如我们所见,由一批学者通过教与学进行的古代传统的保存和传
   
承对于天热得这些传统所益良多。但是,这些对于知识所作的默默无
   
闻、谦逊朴实的贡献,只有在其发挥作用的一个必要方面受到理解之
   
后才能存在,那就是长期
    
人文学科中的研究对象大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与文化传统相关联。
    
人文学科小的研究计划往往是研习计划,它并不产生引入注
   
目的成果,而是以资料集成、目录、绘图、字典、数据库等方式制造
   
研究工具。这些收集和整理活动通常是由一两位学者
   
带领有限的助手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进行。人文学科中许多重大的研习
   
项目需要一代以上的人来完成。与其他项日相比,人文学科项目的长
   
期过程在制订该方面的政策时是一个应被考虑在内的重要因素。
    
人文学科工作的产品也以同样的长期性为其特征,它们在较长时
   
期中保持其适当性。十九世纪的书籍版本、二十世纪早期的字典和三
   
四十年代的研究对于人文学科的一般工作者来说都是学科内保存的资
   
料。
    
人文学科学者的训练同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尽管社会科学中许
   
多领域的专门人才只需训练几年,而在亚洲文化的许多领域内,一些
   
具备操作能力的研究者的培养,即使在今大也要十年以上。
    
基于以上原因,标志着人文学科研究的积累过程要求其研究机构
   
(图书馆、师资、研究中心)长期存在并逐年改进。在人文学科中,
   
古老的常常是美好的,这一点与以追求新创为标志的其他领域恰恰相
   
反。
    
人文学科的特性导致它需要一种根本有别于其他科学探索领域的
   
科学决策。鉴于例如自动化等的新发展,这一点愈加真切。计算机已
   
被证明在人文学科的诸多方面形成了重大突破。人文学科的学生从课
   
程开始就应接受技能训练,不仅有高级的语言处理和数据库建立技能,
   
而月,有目测、笔迹分析技能等等。这对于弥补成本差距是一个重要
   
因素,而目前的成本差距使得人文学科与实验科学相比丝毫不占优势
   
(即,人文学科过于花费低廉,不能使一项真正的资助政策固定下来)。
   
但是,在我看来,自动化的使用并不能削弱人文学科长期过程
   
特征;它只能有助于处理更多的资料并取得史加先进的成果。
    
在结论部分,我要提醒读者注意中国哲学家庄子(公元前四世纪)
   
历史悠久的[ 寓言以及他关于什么有用和什么无用的观点。谈及那株
   
古树,对于一般人来说赏心悦目,而对于木匠却毫元用处,庄子说正
   
是这种无用性对于这株古树本身才是最有用的,因为只有如此它才能
   
逃脱木匠的斧钺以全其身。他断言: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
   
之用也。
    
事实上,问题正在于如何使世界共存,使思想保持完整,而不是
   
使之被肢解成无数碎片。中国古代战国时候,惠子向著名的逻辑学家、
   
哲学家庄子说了这样一件事:国王赏赐给他一颗葫芦种子,种下后结
   
出一只奇大无比的葫芦,该如何处置它呢?用它盛水又不能竖起来,
   
搬起来也太重;将它剖开做成勺子,还是太大,不知放什么好;唯一
   
可做的就是将它打破完事。接着惠于就对庄子说,你的语言与这只巨
   
大、笨重而一无是处的葫芦别无二致!庄子答道:只有与懂得无用的
   
人才能谈论什么是有用。请看:对于世间来说,地不可谓不广大了。
   
一个人所使用的不过是他的立足的部分。如果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我
   
们围着他的脚往下挖一直挖到地底下,让这个人的脚踏在地下,这对
   
于人来说还有用吗?
    
惠子答:没有用了。
    
于是庄子说,那么无用的确也可有用就很容易理解了。
    
正如那株古树:树根深植于地下,树冠则直伸向天宇;又如那只
   
巨大的葫芦,人文学科对于决策制订者来说正是如此古老、笨重而且
   
相当无用。然而,恰似古树,它们荫庇大地:你可以坐在树丫神驰梦
   
萦。至于那只大葫芦,正如庄子所言,让它保持完整,放入水中,你
   
可以坐在上面,任意随流而东西。让世界保持完整,你就可以自由漫
   
步其上,脚往何处去,人往何处去。古老的书籍同样可为那些习得读
   
懂它们的必要技能的人带来这些好处。正如这些古老的事物,我们的
   
大学也应该保持完整一体。
    
那么让我们向对那些聪明的规划者和高效率的政治家们,捍卫我
   
们的传统学科,保存并传播古老的知识,没有什么比这更好。别让他
   
们削减我们的规模。因为如果我们允许他们如此,要不厂多久,事实
   
上比我们所能预想的还要快,这个世界将走投无路。
     (
程瑛 夏卫红译)
    
    
(转自榕树下网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法评论http://gongfa.yeah.net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