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评论之六十八:宪政、共和与民主的均衡 毛寿龙 2000年美国大选结果悬而未决,引起世界性的关注。其中的选举人团制度,更是成为众人抨击的对象,认为它是过时的制度,是不民主的,是导致此次美国大选悬而未决状况的罪魁祸首。笔者在《联合早报》11月9日发表文章,题为《美国选举制度有其优越性》。11月14日《联合早报》发表文章《从欧洲看美国大选》,批评我为现行的选举人制度辩护,以足以造成美国社会政治上四分五裂为由,是站不住脚的。该文章认为,“美国现在是个非常稳定的国家,绝无任何分裂的实际迹象和理论可能,存在不同的政治观点是极其自然健康的现象。任何一个独裁者,都可以整合社会,避免政治上‘四分五裂’为由来进行独裁统治,这种逻辑实在牵强附会,有悖于理性。正如许多学者专家所指出的,通过这一次的教训,目前这种不合理的选举人制度将难免于寿终正寝。” 这一指责是不成立的,因为我的文章并没有为独裁辩护的意思,我只是说美国选举制度有其优越性,它使得复杂多样的美国社会能够在政治上得以适当的整合。并且指出,美国的选举制度的确有其负面效应,但美国社会是高度自主治理的,联邦政府权力极其有限,其负面效应在制度上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因此,美国的选举制度在理论上有其不民主性,但没有必要进行改革。批评者说,美国现在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国家,这是正确的。但有一点必须指出,美国许多政治学家都认为,美国地区间矛盾和冲突远远少于印度和俄罗斯等大国,不存在地区分裂的问题,美国照顾地区利益的选举制度功莫大焉。 笔者的文章发表之后,收到了很多朋友的来信,他们同意我的基本逻辑,但认为时代变化了,200多年以前的制度的确有必要进行改革。他们还认为,美国许多有识之士都主张改革美国总统的选举制度,还说现在的第一夫人希拉里在纽约州当选参议员之后的第一个提案就是废除选举人团制度。一些热心的朋友还给我寄送了许多相关的资料和评论。在所有这些评论中,我发现共同的一点是,大家都非常热衷于民主价值的最大化,而忽视了稳定可持续的民主,在一个大国里实施,需要宪政和共和的权衡,否则民主价值的最大化,其结果反而是更多的专制,而不是更多的民主。美国是一个民主的国家,但同时又是一个共和的、宪政的国家。宪政、共和和民主价值的适当均衡,恰恰是美国的民主比许多追求民主价值最大化的国家更稳定、更可持续的重要原因。 从宪政的角度来看,就如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第十篇指出,美国建国者要建立的是一个共和国,而不是纯粹的民主国家。美国的建国者知道被治者的同意是政府的终极基础,但是建国者并不认为被治者的同意可以简约为简单的多数统治。实际上,美国宪政制度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遏制民主的可能危害,使政府不直接受制于不确定的、难以精确界定的民意。为了使权力得到适当的制约,美国的宪政制度把全国层次的权力分成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每一个部门的权力都反映不同选举人的意志;在垂直方面,则把权力在联邦和州之间进行分配。三权分立和联邦主义的宪政安排,给人民的权利提供了双重的保障。美国的宪政不仅界定了美国是民主的国家,而且还是一个共和的国家。 从共和的角度来看,美国的民主制度不仅体现了多数民意的重要性,而且更体现了保护少数权利的重要性。一人一票的民主原则是重要的,但是它只适用于美国的众议院议员的选举。美国参议院的参议员和最高法院的法官,包括美国的总统,其产生的原则都不是一人一票。参议院参议员名额分配每州两名,其目的就是要保护人口较少的州的利益。美国总统由各州产生的选举人团投票产生,其目的也是为了兼容民主和共和的价值,使得总统不仅能够反映多数人的利益,而且还能够照顾到人口较少的州的利益。如果根据纯粹民主的原则来重新设计美国的政治制度,不仅总统选举制度需要改变,而且参议院也需要废除了。如果美国的选举人制度真的被废除,总统由全体选民根据简单多数票选举产生,那么其最直接的效应就是总统候选人只要取悦于人口大州的选民,就能够取得选举的胜利,人口小州的利益将在总统选举中受到忽视,美国总统也将变成人口大州的总统,美国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将日益强化,与美国很强的自主治理传统相适应,美国在未来因地区冲突激化而四分五裂并不是不可能。 笔者的观点实际上并不新颖,美国许多著名的政治学家都这样认为。比如印第安纳大学政治理论与政策分析研究所的所长Vincent Ostrom教授就认为笔者是正确的。美国著名的卡图研究所(Cato Institute)最近连续发表两篇评论文章。一篇是由该研究所的宪法研究中心资深客座研究员Ronald D. Rotunda写的,标题为《选举人团是如何运作的,并且为什么运作得很好》,说明了该制度如何在保护少数人权利的基础上实现了民主的价值。作者认为选举人团制度“保护小州居民的利益,拒绝以简单多数为基础的政府,因为全民公决(plebiscites)在历史上往往是独裁的工具,而不是民主”。另一篇作者为该研究所代议制政府研究中心主任John Samples,标题为《捍卫选举人团》。他认为,“如果美国的建国者要创造一个纯粹民主的制度,他们早就这样做了。现在想要废除选举人团的人可以修改宪法,但是如果他们成功了,他们将在根本上使美国远离宪政共和国。” 2000年大选的结局的确具有戏剧性,它反映了美国政治制度可能产生的问题。但是仅仅为了概率极小的问题,就轻易改变宪政、共和和民主的适当均衡,把美国政治制度的生命力看得也太轻了。反过来说,如果没有适当的宪政和共和制度,总统大选出现了美国这样的选而未果的情况,很难相象其结果会如何。11月8日笔者认识的一位教授开玩笑说,“大选结果未定,两个候选人都有自己的军队,会不会发生战争?”这在美国是一个玩笑,但在其他国家,就未必是玩笑。因为在其他缺乏宪政和共和制度的国家,很可能真的如此。幸亏美国不仅是一个民主国家,而且还是一个实行宪政和共和的国家,在宪政和共和的政治制度之下,总统候选人的军队大都是由律师组成的。 这说明,有了可靠的宪政和共和制度,即使民主的运作在技术上出现了戏剧性的问题,整个政治体制依然能够有能力接受挑战,并顺利度过难关。这或许就是宪政、共和和民主价值均衡的魅力所在吧。据此我们也可以预料,2000年美国总统选而未果的确有些麻烦,但美国的政治制度依然有能力度过难关,继续运作下去。 (2000年11月14日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布卢明顿市) 附相关资料: 美国今年大选可能创下宪政恶例 -------------------------------------------------------------------------------- ● 阮次山(本报特约)   本文分析美国“选举人”制度对这次总统选举所可能产生的影响。作者认为,这种制度可能使这次选举产生得到多数票的候选人却无法入主白宫的效应。美国政坛正为这种可能性忧心忡忡。   今年美国总统大选战况的激烈,熟知美国政情的人莫不为之动容,不到最后时刻,无人能预测结果:   譬如,美国西海岸和东海岸有三个小时的时差,过去,美国东海岸结束选举投票,各电视台已根据其选情预测,精确的公布投票结果后,西海岸大州如加州还处于选民下班后赶往投票所投票的状况,由于加州及西海岸各州的选民在此时所投下的票已不发生影响选情的作用,因此,加州选民投票率向来不高,美国政坛人士多年来甚至希望统一投票时间,以免西海岸选民成了二等公民。   今年,由于战况激烈,像加州这么一个拥有54张“选举人票”的大州,今年却成为胜负关键,不到加州的票开出,选情可能无法明朗化,因此,民主党和共和党不但积极抢攻加州,在1992年前一直是共和党票仓的加州,今年更是小布什奋战的目标,共和党今年的策略是推动选民积极去投票,因为,只要加州的投票率高,对共和党就有利,毕竟,加州,尤其南加州,还是共和党的势力范围。   在这种昏天暗地的选战中,却又传出一种局面即:在民调中似乎落后的戈尔,由于在拥有“选举人票”数较多的大州占上风,因此,许多政治学者及媒体专家们心惊肉跳的猜测,这次大选,小布什可能获得较多的普选票“Popular Votes”,但是,由于他的战胜区大都是35个选举人票较少的州,因此,戈尔成了美国宪政制度下的赢家,创出1888年以来另一获得普选票少,反而当选总统的“恶”例。 “选举人”与“选举人团”   美国政坛人士之所以在投票前夕有此悲观且惊人的推论是因为,一直到11月5日为止,小布什在全国性民调中,都以不到两个百分点领先戈尔,但是,在几个战况激烈,“选举人”票又多的州如纽约州、加州、佛罗里达州、密西根州、宾州等地,却比戈尔居下风,因此,到最后,可能在普选票数上超过戈尔,但是在关键性“选举人”票上输给戈尔,成了1888年以来,首位获票较多,却进不了白宫的总统候选人。   究竟什么是“选举人”票,什么是“选举人团”(Electoral College),其运作又如何?这些个问题,美国选民可能有85%以上答不出来,更遑论外国人士。   美国开国,主宪的元勋们当初在宪法第二章第一款之所以设下此近似间接选举的门槛(后来又在宪法第12修正案中定下更明确的规定),主要原因有两个:一、由于美国刚脱离英国的殖民管辖,美国开国元老们担心美国选民缺乏理智直接选举总统的能力;二、由于美国各州大小不一,为了避免人口多、地方大的州过分主导联邦体系,乃采取“选举人团”选出总统、副总统的制度,以求联邦体制的均衡。 “赢者通得”的原则   所谓“选举人”、“选举人团”的制度,简单的说就是:美国选民在投票时,并不直接投票选总统候选人,而是投票选出各党在初选时已挑出的“选举人”,由这些“选举人”组成“选举人团”,在12月第二个周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今年为12月17日)集合华府,根据选民的委托,投下其总统人选的一票。   问题在于“选举人”票采取“赢者通得”(the winner takes all)的原则,任何候选人若在某一州所得的选举人票超过其它候选人,该州所有选举人票即归他所有。以加州来说,该州共有54张选举人票,如果小布什只得26张,戈尔得28张,戈尔即可获54张选举人票。目前,除了缅因州与内布拉斯加两州之外,美国其余48州采用此法。   美国选举人票的计数是以所有参、众两院议员代表人数加上华府特区三票的数字而得,共为538张,候选人必须获半数以上即270张选举人票以上才能当选总统。   由于战况如此激烈,西海岸的奥勒冈州及华盛顿州要在晚上8时(即美东时间11时)才结束投票,这两个州的选举人票共有18张,因此,即使加州的投票已结束,最后可能要等这两个州的投票结束后,才能分出胜负。   美国这种选举人制度有其制度面的缺点,这种刻意平衡“大”、“小”州政治力量的制度,其缺点在于,如果两党总统候选人未能获得半数以上的选举人票,就必须由新选出的众议院投票决定的人当选总统,再由参议院票决何人当选副总统,这种制度若走上此阶段,不但使美国会有一段时间无人主政,而且,经过此方式选出的总统、副总统在国会很可能面对极其敌对的局面。 保守派白人选民的不满   此外,目前美国政坛之所以为这种可能性(候选人得多数却无法入主白宫)忧心忡忡,主要原因是民调结果所造成。当然,在开票结果公布后,民调结果的正确性因此立即受到考验。   当然,这次美国总统大选的民调之所以可能马失前蹄,还有一个潜在因素,那就是,许多保守派白人选民,尤其中西部及南方白人选民,对于戈尔挑选利伯曼为副手,心中潜在不满,但又不方便公开表露,这些人不会公开表达其立场,也不会在民调中透露自己心中此潜在偏见,他们会在投票最后那一刻才用选票去表露自己的心声,因此,这种潜在隐忧正是民主党人担心的不可能预知的因素。   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美国大选中“选举人票”制度早为各方不满,多年来一直有人酝酿通过修宪废除。因此,今年如果真发生上述情况,这种制度可能面临改变的命运。 社论/言论/天下事 14/11/2000 从欧洲看美国大选 -------------------------------------------------------------------------------- ● 徐弘炯(荷兰)   新的世纪刚刚开始,美国总统因为一个女实习生而面对国会弹劾,被某些报章戏称为本世纪的最大绯闻(Affair Of The Century)。美国新世纪第一次总统选举也成为一次划时代的事件,打破了许多历史纪录,其中情节起伏跌宕将为后世留下“佳话”。   现在,本届的总统选举已过去几天了,但还一直没有获胜的人选。佛罗里达州有选民近1000万,实际参加投票的约600万,而重新点票的结果两个候选人得票数相差仅为327票,从机率来看如同是彩票的得奖率。有的选民甚至打电话给《华盛顿邮报》说,美国人民选举了戈尔,而佛罗里达州长为他哥哥窃取了总统宝座。对此荷兰国家电视台晚间严肃的政论节目NOVA中,节目主持人也幽默地说,美国这次大选搞得如此混乱,实在应该派些欧洲观察员去监督(通常欧洲观察员去监督的都是诸如科索沃、波斯尼亚等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佛州数百张选票决定一亿多选民的投票结果--美国的总统人选,这实在是一件离奇的事情,成为全世界的热门话题,在欧洲也是大小媒体报道的焦点。   本届美国大选被卡壳,主要出在选举人制度上。所谓选举人制度,简单地讲也就是以州为单位计算选票,而不考虑民意的具体表现。51%与99%,反应的自然是不同的民意,但在这个制度下结果却毫无不同,造成许多选民的意愿无从体现。在欧洲虽然有不少国家最高领导人(Head Of State)不是选出来的,而是从祖上继承下来的,也就是所谓君主立宪制的王国。但在欧洲大陆绝大部分国家的政治领袖,是通过比例代表制选出来,也就是国家领导人的权力是实实在在选民意愿的反映。 以超过50%为准   君主立宪制的王国,选民的意愿反映在其政党在议会的代表率,如荷兰、比利时都是这样的国家。而实行共和制的,如法国,大选中视候选人获得的选票率,超过50%为胜利者。如在第一轮选举无人超过50%,则进行第二轮投票,确保选出的政治领袖具有大多数的民意基础。这是最具代表性,最能反映选民意愿的制度,被新兴的民主国家所广泛采用。在这种制度下类似美国本届总统选举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应可得以避免。   顺便提一下,《联合早报》11月9日的文章《美国选举制度有其优越性》为现行的选举人制度辩护,以足以造成美国社会政治上四分五裂为由,是站不住脚的。美国现在是个非常稳定的国家,绝无任何分裂的实际迹象和理论可能,存在不同的政治观点是极其自然健康的现象。任何一个独裁者,都可以整合社会,避免政治上“四分五裂”为由来进行独裁统治,这种逻辑实在牵强附会,有悖于理性。正如许多学者专家所指出的,通过这一次的教训,目前这种不合理的选举人制度将难免于寿终正寝。   美国这次大选花费在30亿美元以上。对此欧洲各国也极为不屑。当美国现任总统克林顿因性丑闻而被弹劾时,欧洲人就对美国大大地嘲笑了一番,讽刺美国花大量的人力财力就只是为了搞清楚两个男女间的私事。今天欧洲各国媒体也不忘老调重谈,说美国花费几十亿美元换来的就是两派平分秋色,连个结果都没有,纯粹是劳民伤财。美国民主、共和两党都得到大笔“软钱”,即来自于富有阶层、跨国大公司和工会的大笔捐款。意味着企业团体、大公司可以通过捐款影响总统,而左右美国的政策。   令欧洲人最为头痛的是美国政府受捐“软钱”的公司企业支配,出于这些公司企业的利益而阻挠妨碍世界环保条约的通过,使达成的协议束之高阁,在全球性的环保行动中拖欧洲的后腿。相对来说,欧洲国家的政治经费大多来自于国家专款。如法国、荷兰的政治家不得接受企业政治献金,从而在政策上表现比较全面、独立。在环境保护方面不受利益集团左右,敢于说真话,成为世界环保的火车头。 欧洲人支持戈尔   在美国的两个总统候选人之间,欧洲人是一边倒地支持戈尔。因为小布什主张全面发展和部署国家导弹防御体系(NMD);自巴尔干半岛撤回美军;在国际事务中倾向单边行动。如果小布什一意孤行从巴尔干撤回美军,将增加欧洲的负担。而NMD系统能使美国获得全球性的核垄断,形成挟NMD而令诸侯。欧美同属西方阵营,以后恐怖分子若畏惧美国的NMD,只好把他们的气出在欧洲人身上了。当其他国家也发展出相应的武器系统时,欧洲将失去现有的国际政治和军事地位。   军备竞赛的导火线一旦点燃,欧洲是无法幸免的。所以有瑞典首相佩尔松会觉得小布什获胜是很“悲哀”;比利时外长米歇尔公开表示他比较喜欢戈尔当选;挪威外长亚格兰德担心小布什当选后美国和联合国的关系恶化。在荷兰虽然政府官员对美国竞选的结果态度都很谨慎,但各政党都面对媒体公开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也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荷兰的自由党(VVD)与美国共和党极为相似,主张保护工商利益、减税、加强国防力量。这次自由党党魁在电视采访中被问及对美国两位总统候选人的倾向时,他的回答令人吃惊,他支持的竟是政策上几乎完全对立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戈尔,引来坐在旁边的其他政党党魁的一阵哄笑。荷兰保守的基督教民主党(CDA)政治观点也与共和党非常接近,注重家庭价值和领导人的道德形象,但基民党的领导人在被问及对美国总统候选人的偏好时,也毫不犹豫地表示支持戈尔,后面几位党魁几乎都是鹦鹉学舌,一致偏向戈尔。   看来政党观点立场、左右派都只是对国家内政而言,一旦事情出了国境就只有国家利益了。这是否会对台海两岸,一心盼望美国出现一个对自己有利的总统而有所启发呢。   纵观美国在选举所发生的问题:选举人制度,百多年来,不乏有真知灼见之士指出其中的不合理性,提倡改革;而政党得到大笔的各种利益集团和个人的“软钱”,更带来的种种弊端,有不少社会精英大声疾呼改进,这次也出马竞选总统的共和党参议员麦凯恩就是其中之一,但他在初选中就败给了小布什。人们都以为专制国家政治保守,民主改革缓慢。现实是,政治革新就在具有悠久民主历史的老牌自由国家,也远不是可一蹴而就的。或许美国发生的这一切能帮助人们增进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社论/言论/天下事 14/11/2000 美国宪政上最丑陋的一页 -------------------------------------------------------------------------------- ● 阮次山(本报特约)   一直到现在,美国民主宪政自认为傲视全球之处在于:一、公平、合法的竞争;二、政权和平转移;三、失败者心平气和认输。   然而,今年美国大选后,由于民主党候选人,现任副总统戈尔拒绝认输,演变成一场至现在仍难分难解的恶斗。虽然美国人仍旧可以极其骄傲的说,戈尔和小布什两人目前有关“究竟谁当选了下任美国总统”的纠缠,是基于宪法、州法的架构进行和平争执,但是,民主政治的实际运作中,“法”只是支架,“人”才是本质,如果戈尔和小布什这场缠斗在本周末(17日)之前,依然难分胜负,而戈尔真的要和小布什为谁当选的问题对簿公堂,最后无论谁胜出,美国民众、社会必成为最大的输家。   举个最明显的例子:如果在今年12月17日之前,因为两人的官司而无法使“选举人团”顺利组成,无法在明年元月10日前产生总统,依美国宪法规定,必须由国会参议员中多数党最资深的参议员当临时总统,而当今共和党最资深的参议员,是从1952年来一直连任参议员,现年97岁,两个月前才因心脏病送医院急救的南卡罗纳州选出的老将塞蒙。塞蒙的问题还不止于他的人瑞年龄,此公好色,常在电梯内对妇女毛手毛脚,其现任妻子曾获选美后,年纪和他相差一大截。由此人担任临时总统的话,即使时间再短,若非天下大乱,也将状况百出。 戈尔不愿认输   在本月6日的“美国今年大选可能创下宪政恶例”的拙文中,笔者曾谈到美国宪政体制中“选举人”制的总统间接产生方式可能成为这次大选的梦魇,当时,一般人认为,这回大选,小布什可能会赢得多数票,却因为在“选举人”较多的各大州失利,而失去总统宝座。没想到,大选开票后,却产生刚好相反的结果;到目前为止,戈尔在选票上领先小布什,但是却未能过270张选举人票的门槛,必须靠佛罗里达州的25张选举人票决胜负,而偏偏戈尔和小布什两人在佛州实力相当,虽然据在有争议的棕榈滩两次计票的结果,小布什都险胜,戈尔就是不愿“险败”,因此,目前的发展是:   一、由于佛州有近两千张邮寄投票在11月17日前会寄达,戈尔坚持要等这些选票开出后再决定下一步行动。   二、佛州棕榈滩的第二次计票两人差距依旧不足以使戈尔心服,他要求再作一次人工计票,但是小布什不愿因此造成恶例,以免戈尔在其他地区也来这么一套,已要求法庭下令禁止人工计票行动。   三、双方在其他胜负差距小的州也要求重新计票,并且互动官司,纠缠到底。   从大局来看,不论戈尔和布什两人这场恶斗会纠缠到什么时候,会有什么结果,除了已将造成美国宪政史上最丑陋的一页之外,从近程观点去分析,目前这种局面演变下去,谁胜出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美国民众到底用什么样的心态去接受这样的结果。   此外,胜出的下任美国总统之正当性和民意基础若受质疑,今后四年,他和国会如何互动?外国政府如何看待他?身负监督功能的媒体又会如何挑战这位民意基础薄弱的总统?   同时,由于美国政治并无“联合政府”、“联合内阁”的架构,基本上属总统制的美国政府,在遭遇这种弱势总统状况时,如何化解危机?1960年,民主党的肯尼迪也险胜尼逊,为了应付弱势险局,他任命了两位共和党人出任国防部长及财政部长,但是,在这种运作未显示是否灵验之前,他即被暗杀身亡,他的“礼贤”共和党人士的作法也就无从有答案。   此外,由于这次大选后国会虽然仍由共和党居多数党,但是双方差距也极其有限,这种些微差距对戈尔和小布什两人而言,意义都不大,因此,今后的美国总统势必要师法里根,在许多重要问题上若遇国会阻挠,势必向群众求助,问题是,经过纠缠之后才能胜出的新总统,本来就被另一半人“侧目”,他又如何能争取到足以让国会顺服的民意支持? 出现“跛鸭”效应   还有,由于只获不及一半的民意和国会支持,戈尔或小布什两人不管谁上台,对自己的政见都要作出修正,如此,美国在今后四年将可预见一个只求自保,不求有作为的政府。因此,下任总统一上台就面临“跛鸭”效应,左右为难。   在戈尔拒绝认输后,共和党举出1960年尼逊为避免美国陷入“六个月无总统”的宪政危机而放弃重计全国选票的先例,要求戈尔早日认输,展现一下“政治家”而非“政客”的风范。但是,戈尔经由其妻代为回答说,戈尔阵营要求重计棕榈滩的选票,是“基于原则”,而非着眼于胜负。其实,说穿了,美国总统号称是全球最有权力的人,这种现代及民主版本的“皇权”之争,像这么平分秋色的局面,要任何一方甘心认输,从人性观点去看,实在难。   不过,从戈尔的角度去看,除非他能争出胜利,否则他的政治生命将到此为止。因为若争了半天还是失败,他的酸葡萄心态将为选民所鄙视,民主党在2002年的中期政选中可能还会成为池鱼之殃,这也就是民主党内部何以已出现反对他一意孤行,官司打到底的原因。(笔者将在另文中为读者们分析此情况发展。)   当然,宪法中的选举人制度既成了这回政争的祸首,“废除选举人制度”的呼吁声再度四出,已当选纽约州联邦参议员的克林顿夫人希拉莉即在11日呼吁修宪废除此“不合时”的制度,不过,在未作此修宪之前,美国今年大选所产生的这场纠缠,不但成了宪政恶例,也使一向以民主制度自豪的美国,成了全球侧目的对象。   棕榈滩的计票及选票形式成了这次争执的焦点后,美国许多媒体及政坛人士挂在口边的一句话是:“没有一次选举是完美的,多少总会出错。”对许多外国社会来说,也许值得大家会心一笑的正是这句话,美国经常质疑外国选举的公平性,这会儿,美国社会及政坛人士终于明白,“选举的确会有人为错误的时候”了。 社论/言论/天下事 13/11/2000 美国选举制非改不可 --------------------------------------------------------------------------------   当许多美国人为这次总统选举产生的僵局感到无限迷惑时,克林顿总统却邀请了三位在世的前总统,和他共庆白宫的200周年。他们4人之中,民主党与共和党各半,反映了美国两党制的运作,几乎做到了轮流入主白宫的地步。但世人看了那张由三位垂垂老矣的前总统与一位即将下台的现总统合拍的相片以后,对于美国传统两党制还能保存多久,或许不无疑问。   选举过了快要一个星期,小布什与戈尔之间,仍然僵持不下,难分难解,但除了他们两人以及各自的人马以外,大多数的人都应该可以看出,目前的问题已不再是他们两人之间的输赢,而是投票的结果和浮现的弊端,为美国民主制度带来的疑问。   美国总统以极小或颇有疑问的多数当选,并非没有先例,但总统诞生过程的种种疑问、弊病与丑态,通过电视与其他传媒,赤裸裸暴露在美国选民与世人眼前,引起举国哗然,则恐怕还是以这一次为首创。   很明显的,不论最终是小布什还是戈尔成为白宫新主人,他们都无法驱散自己头上的疑团,没有法子消除对自己当选的代表性,甚至合法性的种种疑问。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在美国国内外,作为总统的地位与形象,都难免会受到影响。过时的选举制,无可避免的打击到白宫的公信力。   美国选举最常被人指出的弊病,就是它公开与金钱挂钩。有志竞选者,如非财雄势厚,几乎无从问津,这也是美国两党一直能垄断美国政治与选举的一大原因。但这次选举却大大地突出了美国民主制度还有不少根本的疑问,或使原本存在的疑问变成严酷的现实,比如得票最多的人,不一定会成为当选的人,许多发展中国家经常发生的大批选票不知去向,甚至死亡的人也会跑出来投票的事情,同样会在这个民主老大哥的选举中出现,而更令全世界叹为观止的,莫过于计票工作还在进行之时,美国传媒居然可以抢先向全世界宣布谁已当选总统,害得一些怕输的国家领袖因太早发出贺电而狼狈万分。   世上原本没有十全十美的选举制度。今天发生在美国的事,假如是发生在其他国家,多半不至于成为那么轰动的新闻。美国这次选举所以会引起各国舆论的批判,当然因为她是西方之首,是民主制度的典范,加上美国在这方面好为人师,经常对别人的民主制度指指点点,所以一旦她暴露了本身的弱点,人人都觉得可以群起而讥之。   但平心而论,这次选举风波并非只是暴露了美国民主制度消极的一面,如果我们深一层看,它也突出了它的优点,其中最应受人称道的地方,就是一旦发现毛病以后,没有人会去设法遮掩它,没有人试图以其他方法来达致自己的目的,没有人会因批评或揭露弊端而受到迫害,而每一张选票都受到重视,都能发挥它的作用。我们看看因选举发生争执的其他许多国家的情况,就会觉得能够像美国人那样坦然面对问题的国家并不多。   总之,这次选举风波的发生,对美国民主制度并非全是坏事,它至少让所有美国人看出,行之有年的制度,其实早已不合时宜,如果现在还是不加修改的话,在接下来的选举中,情况可能无法收拾。毫无疑问,修改一项实行了200年的制度谈何容易,除了牵涉到州的地位以外,更关系到两党制的利益,但美国人毕竟是世界上最有创新能力,最有勇气求变的人民,在美式民主精神的驱动下,他们一定会形成传统政治势力无法抗拒的压力。 社论/言论/天下事 12/11/2000 废除选举团制? -------------------------------------------------------------------------------- ● 甘阳   据事先的预测,今年的大选有可能出现美国宪政史上历来头疼但实际很少发生的情况,即“民众投票”(popular vote)与“选举团投票”(electoral vote)不一致,从而导致赢得民意选票的人由于未能赢得选举团选票而仍然落选。人们因此预测小布什极可能在民意选举中胜出,但最终当总统的可能仍然是戈尔,因为戈尔在选举团选票上似乎有明显优势。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发生,美国朝野要求废除“选举团制”的呼声必然再度高涨。现在因佛罗里达州重算选票,到执笔时,情况还不明朗,可是,前述的“得多票者落选”的问题仍值得一谈。   美国的“选举团制”(Electoral College)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其理据一向单薄,因此历来饱受非议。早在1829年,第七届总统杰克逊在其第一次就职演讲中就指出这个制度不符合民主原则,应予废除,以后废除此制的呼吁络绎不绝。1977年卡特总统提出废除“选举团制”的宪法修正案,当时支持废除此制的包括共和党两位前总统尼逊和福特,以及参议院两党大老如民主党的肯尼迪和共和党的多尔等;美国最有势力的主要民间团体如美国律师协会、美国商会、美国劳联-产联,美国女性选民联盟等也都支持,民意调查也表明几乎所有美国选民都支持废除“选举团制”。   但美国修宪程序极为繁复,加上“选举团制”真正否决民意选举的情况很少发生(卡特提案认为发生过三次,即1824年、1876年和1888年的大选,但一般都认为只有1888年一次),因此这项宪法修正案后来不了了之。要废除“选举团制”的理由几乎是无法反驳的,即它不符合“一人一票”(one person, one vote)的基本民主原则。事实上最高法院1963年确认“一人一票”是唯一选举原则时已经明确指出“选举团制”的选举方式早已过时。   但实际情况远非那么简单。如果废除此制度的宪法修正案真正推动,其最后结果很可能是失败的。其原因并不在“选举团制”本身,而是在于许多政治家都担心,废除这个制度很可能会动摇美国的两党制。换言之,“选举团制”最不利于任何第三党候选人,美国历史上每次第三党赢得20%以上民众选票时,其选举团票大多为零票,最多为2%。这当然使美国选民认定第三党永远不可能真正赢。一旦“选举团制”真正废除,选民心态将大大有利于“第三党”的发展,这是轮流执政的两大党都绝不愿意看到的。 社论/言论/天下事 13/11/2000 印度隔洋看美总统大选 -------------------------------------------------------------------------------- ● 谭中(本报特约)   作为大选的超级大国,印度不但是世界选民人数最多(6亿余人),投票人数创记录(3至4亿),而且每次大选产生的混乱、纠纷、花絮、笑话也最丰富。但是这次美国总统大选所闹出的曲折性与戏剧性使印度人也大开眼界了。有人说,美国应该向印度学习,成立一个独立的专管选举的政府机构。   最近10年来,由于政局不稳,大选次数频繁,印度选举委员会曾大出风头、叱咤风云,出了好几位天不怕、地不怕,具有包青天盛誉的大选总监,现任选举委员会委员长吉尔即是榜样之一。他对美国总统大选闹剧的直觉反应是:“虽然美国可能是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但我们的选举制度哪一天都比美国优越。”他还嘲笑说:“我相信下次选举美国人会考虑邀请国际观察员吧!”   吉尔和印度新闻界都觉得还没有把所有选票核对完毕就宣布小布什已经当选,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草率。印度《先驱日报》11月11日社论说,第一,“从来在效率广泛性和可靠性上不受谦逊精神伤害的美国传媒竟然会犯这种小学生的大错误。”第二,“那种不愿意,无能力毫无差错地举行自由、公允选举的现象已经不再是第三世界所独有了”,这就打破了西方那“经常大言不惭,高人一等的”对第三世界的指责”,社论最后说:“美国如果要求的话,新德里可以向它提出专家的咨询,以改进其选举制度。” 议论谁当选对印度有利   美国新总统的迟迟难产,给予印度公众舆论更多时间来议论究竟是布什当选还是戈尔当选更对印度有利。今年印美关系的日历上闪烁着两颗钻石,一是3月份克林顿总统对印度的访问,把两国关系推到有史以来的高潮,二是9月份瓦杰帕伊总理对美国的回访,企图为这一高潮保温、增值。印度各界的最大愿望是印美关系上这种至少是心理上的热潮,不会因为白宫主人的更动而冷却。高潮的到来却正是克林顿政权接近黄昏之际,瓦杰帕伊到美国已经尝到好客的主人正在卷进竞选漩涡而分不开身的滋味,印度总理在美国国会讲演的这样历史壮举,听众却寥寥无几,这些都值得人们遗憾。   美国立法与行政两方面,作出的在南亚政策上明显地冷落了巴基斯坦而向印度倾斜,却不能使克林顿政权在弥留之际集中注意力来推动双边关系中的实质进展,特别是在解除美国对印度的“制裁”(主要在高科技、尖端科技方面)以及在对今后双边贸易的推动方面有所表示。这一切更加强了印度朝野对美国总统大选的关注。美国大选结果悬空,把印度人的殷切期望也高高悬起了。 一厢情愿地偏向小布什   也许因为在竞选时小布什曾经批评过克林顿政权的外交政策,特别认为美国对中国太迁就了,印度上层就有人认为戈尔上台后“克林顿遗产”将原封不动,而布什上台后却有可能使印美两国更加靠拢,这样一种偏向布什的倾向当然只是一厢情愿,没有足够理论根据或历史证据。《印度教徒报》的一篇署名文章指出,这一倾向和印度一贯认为民主党政权比较容易打交道,是完全忘却1971年尼逊政府曾派第七舰队到印度洋来示威(想阻挠印度“解放”东巴基斯坦)的往事。   文章同时指出,印度舆论界认为戈尔当选后,更容易受工会牵制而在美印贸易上增加“保护主义”色彩,同样是对历史的误读。对此,文章列举了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初期里根总统在1986年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压制了印度与巴西对知识财产权的反对,以及其后在1989年布什总统对印度进行301特别条款制裁的经过,布什总统又在1990年动用了国际组织勒令各国政府严格遵守制药业的专利权,压倒了印度的反对,使印度制药业受到打击。文章还说1994年以来克林顿政权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高压政策基本上是对里根、布什政权遗产的继承。   无论如何,在全世界都殷切关注谁会入主白宫之际,印度朝野的期望与担心是不落人后的。印度上层人士清楚地认识到21世纪的美国第一任新总统不但是世界上权力最大的统治者,而且在绘制新的世界地图中将扮演主要角色。《印度快报》编者还注意到北京、波恩、布加勒斯特等首都早已集中了外交关系专家来研究布什或戈尔当选后可能出现的新动态。 11月7日美国总统选举那天,为了庆祝这一历史性的大事,美国驻外文化中心在世界许多首都,包括新加坡、新德里,举行了“模拟投票”。这天,新德里美国文化中心披上节日的盛装,美国驻印度大使、使馆人员以及印度一些公众人士穿起、戴起以美国国旗星条符号为点缀的物饰,一方面进行务虚选举,另一方面通过卫星电视观看美国大选高潮,“选举”结果是:戈尔当选。这大概也表达了克林顿访印7个月以后的印美友谊热情仍然熊熊燃烧着。冷静的观察家当然知道美国新总统明年1月走马上任以后,印美两个“民主”超级大国之间决不会是两小无猜的,即算有人想吟咏“又是一年春草绿”,现在也还吐不出声音来。 社论/言论/天下事 11/11/2000 美国总统选举僵局漫谈 -------------------------------------------------------------------------------- ● 都人   本文论述美国总统选举的法律背景和具体先例。作者指出,即使最后证明小布什获得了佛罗里达州的多数票,并不意味着他可以在12月份的选举人团投票中稳稳当当地当选为总统。戈尔及其支持者挟获得多数民众票数的“道德优势”,仍然有可能在最后的选举人团投票中爆出大冷门。   正如笔者前几日在《美国总统选举近观》(载《联合早报》11月4日)所评论,从双方得票比数的差别,这次美国总统大选果真成为1960年肯尼迪和尼逊竞选几乎不相上下的翻版。   至本文截稿时,尽管在全国范围内,戈尔所得的公众选票已经稳在小布什之上,可是在关键的佛罗里达州,初步统计小布什多得了1700余张选票,而极有可能获得超过270张的“选举人票”多数而入主白宫。   由于佛州的选票数字如此接近,所以需要重新计票。重计后的数目如果仍然难分上下,可能还要等待海外和其他“缺席”州民邮寄投票基本到齐后才能拍板。此外,对佛州投票结果的其他各种法律挑战和舞弊指控也在预料之中。即便小布什最终被认定赢得了佛州,美国总统选举的僵局可能仍无了日。 美国的国际威信打折扣   果其不然,据最新消息,戈尔阵营与美东时间星期四下午召开记者会,表示有意在法律上挑战佛州的选举结果。最具历史讽刺意味的,是出面的戈尔阵营主管威廉·戴利(William Daley),他的父亲不是别人,正是在1960年总统选举中大肆作弊使得肯尼迪“险胜”的前芝加哥市长理查德·戴利。同时在佛州选票重计中,小布什的领先票数大幅度减少。在竞选双方越来越恶声相向并且日益不择手段的情况下,不论谁最后被认定为嬴者,美国的国际威信不免要大打折扣。   由这一僵局,联想到华文媒体近来关于美国大选特别是有关所谓“赢者通得原则”的一些错误说法,因此一并略加评论。   11月6日《联合早报》载有《美国今年大选可能创下宪政恶例》一文,称美国选举制度会造成选票数少的总统候选人赢得总统宝座,因此“很可能导致宪政恶例”。这一说法,从美国历史和西方现行“民主”制度等等角度都无法成立。 “宪政恶例”发生多次   首先,这样的“宪政恶例”在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多次,反映的正是美国宪法制定者,有意着重的联邦各州在法律上互相平等的原则。严格来讲,美国各州都是具有“主权”的“国”(state)。至今为止,美国无人能够在联邦法院控诉一个州本身,就是这一“主权”现象的遗留。美国各州不论大小,一律具有两名联邦参议员,也是这一“各州平等”原则的应用。大家都知道,在国会两院中,参议院和参议员(任期六年)远比众议院和众议员(任期两年)更为显赫重要。   其次,总统选举以各州为独立单位所谓“胜者全得”的选举人制度规则,绝对不是美国才有的特殊现象。讲穿了,所有实行选区制而不是比例制的西方国家,都有类似的现象,何以独在美国就会导致“宪政危机”?   其他不讲,美国的北邻加拿大,实行的就是选区“胜者全得”制度。最近一次的魁北克省选举,主张“魁独”的“魁北克人党”得到的公众选票数,就少于以联邦保守党党魁身分“跳槽”的夏瑞领导的魁省自由党。可是因为魁北克人党在各选区的票数分布均匀,靠“胜者全得”而获得省议会的多数,保持执政。   从未听说加拿大有人因此大惊小怪,而闹起“宪政危机”。   第三,大多数华文作者都将美国总统大选所谓“胜者全得”看成铁定的制度。事实上,美国宪法原文和第十二项宪法修正案从来没有如此明文规定。美国宪法只是说各州政府具有制定各州选举人团的全权。从19世纪初期开始,大部分州逐渐采纳了“胜者全得”的做法。   顺便提一下,《联合早报》上近日有人称在内布拉斯加州和缅因州这两个州,候选人所获得的选举人票,是按候选人在该州的得票比例来分配。这样的讲法仍然不对。这两个州无非是将若干选举人票,从一州范围内“胜者全得”,“下放”到在一个众议员选区内“胜者全得”而已,而决不是“比例选举制”。 “胜者全得”非硬性规定   正是因为“胜者全得”并不是宪法或其他联邦法律的硬性规定,这一“原则”是否必然被遵从,并非铁律。   在近代,1968年就有一名应属尼逊的选举人团成员,把选举人票投给了第三党的华莱士。1976年又有另一名选举人把票投给根本不是大选候选人的里根。就在1976年,卡特和福特竞选,结果民众选票和选举人票都非常接近,差的几乎就是俄亥俄一州。   当时就有说法,称福特等共和党人在卡特获得的选举人中进行“策反”,企图让他们在最后的选举人团正式投票中“临阵起义”。人们注意到:当时福特还并没有在民众选票上超过卡特,具体的比例是百分的49.9%对47.9%。   鉴于这样的法律背景和具体先例,即便最后证明小布什获得了佛罗里达州的多数票,并不意味着他可以在12月份的选举人团投票中稳稳当当地“加冕”。戈尔及其支持者挟获得多数民众票数的“道德优势”,仍然有可能在最后的选举人团投票中爆出大冷门。   当然,从实际角度来看,如果民众选票数少的小布什入主白宫,他将与陈水扁类似,成为道德和政治上的弱势总统。如果最后戈尔通过“非正常程序”而上台,也会面临类似困难。这对于在台湾、西藏和新疆等地面临美国“离强合弱”战略挑战的北京,倒不失为福音。 ·作者在北美从事科研工作 社论/言论/天下事 11/11/2000 美国大选小论 -------------------------------------------------------------------------------- ● 俞力工(本报特约)   本月8日,美国总统选举结果最初经媒体的报道是,小布什以微小的60多万票之差赢得第43届总统宝座,戈尔也依循民主惯例向布什发出贺电,然而不到3小时,又相继传出胜负未决以及佛罗里达州的若干选区出现不正常现象的报道。一天下来,虽然情况仍然不见明朗,但人们已深深对两百年前所制定的落后选举制度感到不满,同时也怀疑美国这个处处以民主典范自诩的超级大国是否也照样有黑手在进行舞弊。如果暂时抛开细节不谈,而对整个竞选过程加以观察,不难发现在开票前,尽管民众有诸多民意调查可供参考,但由于两候选人的差距实在太近,无从预测究竟鹿死谁手。待初步结果揭晓后,评论界似乎又均成了诸葛亮,纷纷指出戈尔的短缺与疏忽所在。   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强国,对全球的影响自然无以伦比,即使在竞选策略方面也无例外。就为掌握民意取向所进行的民意调查而言,最早发源自商品推销而进行的民意调查。自从该调查方法应用在投票行为之上后,各路候选人很快便学会调整自己的立场以求更加符合“民意”。结果自然是候选人之间的政见几无任何区别,久而久之,政党之间也趋于意识形态一致化和同类化。当前,选战期间主要政党的实力对比不分轩轾的情况不只在美国屡屡发生,环顾大多发达国家,其选举现象也都大同小异。就这点而论,美国所起的“龙头”作用不可谓不大。   至于民意的形成,其民主精神的客观性似乎也颇有值得商榷的余地。单单以大众传媒日日所进行的“设定议题”(agenda setting)为例,无论是集中报道戴安娜或科索沃,均深深地把某种意识形态取向植入人心,而所谓的“大众传媒”起码在民主社会里又不外是主要政治与经济利益团体的代言人。换言之,早在选民投出神圣的一票之前,其自主性已受到利益集团的左右。如果考虑到大众传媒所拥有的财力和经常性的开支规模,便可了解每个候选人在竞选期间所进行的金钱攻势实际上是个微不足道的数字。   总而言之,当前民主社会多系自由经济社会,其游戏规则除了每几年表达一次的自由选举之外,完全无法摆脱财力的制约。这种民主方式与其说是“一人一票”,不如说是“钱多票多”。但是,尽管如此,这种带有严重缺陷的“票决”方式仍然是略胜依靠“枪决”的办法。   对国际观察界说来,今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当然是最受关注的问题。当前一种流行的看法是,美国共和党的孤立主义情绪较为浓厚,因此对国际事务的干预会较少。鉴于此,中国的评论界便有许多人认为,尽管布什对台湾较友善,但出于“自扫门前雪”的考虑,上台后反倒会对中国大陆较有利。   实际上,虽然今后的确可以预料美国更加不愿干预“边缘地带”(如非洲)的事务,但却不能排除保守政府对外采取更加蛮横、霸道手段的可能性。因此最为关键者还在于布什时代的外交重点定于何处。如果东亚地区像中东和欧洲一样成为其外交重点对象,甚至把中国列为主要的假想敌,那么,今后为台湾问题而与北京政府之间所产生的磨擦就会更加严重。   迄今为止,小布什是个公认的地方政治家,对国际事务既无兴趣也无常识,因此单凭选战期间所发表的只言片语不能说明其任职之后的走向。美国政治学界一向流行一种看法,即每当一位新总统上台,头一年得处理人事,第二年熟悉业务,第三年执行政策,第四年准备选战。如果这种评论属实,那么如何在头两年奠定良好的外交关系应当是所有有关国家应当掌握的时机。   就目前情况看来,佛罗里达州经重新点票后戈尔胜选的可能性略大于布什。果真戈尔当选总统,以其担任了八年副总统职务的经历,起点当然远优于布什,且由于共和党不可能再采取对付克林顿的同样方式对待戈尔,因此无论在内政或外交领域,戈尔均能更快地走上自己的轨道。八年来戈尔尽管没给人留下政治强人的印象,但其宽厚、沉稳的个性却更加符合后冷战时期的需要。因此只要不过分冀望美国放弃独占鳌头的地位,对任何致力于内部持续发展的国家说来,戈尔应当是个比较容易相处的对象。 社论/言论/天下事 11/11/2000 美国大选中的另类景观 -------------------------------------------------------------------------------- ● 伊铭(纽约)   美国总统大选已成定制,每四年一次的大选除了是一场政治决斗之外,也给传媒提供茶余饭后的杂谈,人们由此推论到股市的升涨、候选人的身裁、面相等等,甚至连候选人脱衣(当然只脱掉大衣)的次数也成了人们留意的细节。   如果说美国大选是世界上最遵守政党政治游戏规则、最和平顺畅、最受世人瞩目的选举,应该没有人会有异议。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成熟、理性、法治化的民主社会,选举活动中还是有许多不可思议之处,例如政治人物的媚俗与迷信,以及不无倾向性的各大媒体挖空心思的舆论导向。   常常被人作为笑谈的是候选人争先恐后当众脱衣,据说脱衣的次数越多,他在选民心中的亲和力就会越高。纽约州议会前任议长、现在是公关公司总裁的马利诺日前说,政治人物当众脱衣,多半不是因为怕热,而是展现亲民风范。纽约前市长葛谟、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等都精通这一套。如今两党候选人也学得有模有样,其中戈尔在支持者面前褪去西装的次数,明显多于布什。人们常见他脱下深色西装走进欢呼的选民中间,内行人士指出那代表着他解除武装、当众宽衣解带有助于消除距离感。   某些重量级媒体通过发布所谓“历史经验”,预言选举结果并进而影响选民的做法也比较常见。例如公开表态支持戈尔的全美第一大报《纽约时报》撰文指出,虽然大多数民调显示布什暂时领先,但是根据道琼斯指数近半年走势,11月7日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胜出,有九成机会是戈尔而不是布什。该报的依据仅仅是“推断”。该报称,根据过去百多年的经验统计,按道琼斯指数在大选年下半年尤其是第三季度的走势预测谁会当选总统,其准确性接近九成,以今年为例,道琼斯指数10月31日以10971点收市,较7月份上升了4.3%,尽管在过去四个月内,道指上落犹如过山车,8月曾一度急升,但至9月和10月初却一直徘徊在低位,直至最近两周股市又再度活跃起来。从过往的惯例显示,在7月底至10月底这段选民高度关注大选的日子,若道指上升,执政党派的候选人多数可继续掌管白宫;反之,执政党派便要下台。   至于例外,《纽约时报》却有意忽略不计。事实上,有近百年来大选证明并非总是如此,例如1968年,无论当年的道指涨跌还是候选人龙争虎斗战情,都与今年有几分相似。当时民主党也是执政了八年,其总统候选人是副总统韩富礼,而对手则是曾经在八年前竞选总统落败的尼逊,最后尼逊宣告胜出;两千年的大选,则是民主党人副总统戈尔与八年前竞选连任失败的布什之子对垒。   另有媒体煞有介事指出,过去40年来美国总统大选,几乎都是两党候选人中的高个子当选,例如1960年民主党肯尼迪击败共和党尼逊,1980年好莱坞出身的英挺的里根击败前农场主卡特,1992年民主党的“阿肯色小子”克林顿击败发动海湾战争的布什等等。殊不知,40年来至少有两次矮个子候选人战胜了高个儿,例如1972年尼逊当选连任,击败身高比他高约七公分的麦高文;1976年,乔治亚州州长卡特击败比他高出约六公分的福特。得州州长布什的身高约178公分,与尼逊等人相当,但比戈尔的185公分显然矮一截。按照前述理论,布什似乎是输定了。   与此同时,一些命相学家也凑热闹说,戈尔属四方面相,眉眼较开,炯炯有神,具有王者之风。反观布什,其命格属金,财运强,只是天生胆小怕事,目光空洞,不适宜担当大任。还有人指出,布什并非吉相,倘若他成为总统,实非美国之福。类似的说法还有许多,但几乎都是一面倒地倾向戈尔。因此共和党人表示,那些都是民主党释放出来的烟幕,不足采信。而民主党则反击说,即便迷信也不是民主党的发明,前总统里根对占星士言听计从,举凡出访、重大决策都要占卜一番,无人不知,而里根正是共和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