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网 > 经济学人 > 轻松经济学

收益递增与社会进步
                                               汪丁丁

 
    

这题目是1928年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主席扬艾仑(A.Young)的就职演说的题目(原文直译是"收益递增与经济进步"),四十年以后被加州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阿瑟(B.Arthur)在其一系列著作中发扬光大。不过在进人 90年代以前,"收益递增(increasing re-turns)"始终被主流经济学家看做"异端"(因为它破坏了经济学现有数学模型的完美及其均衡)。所以阿瑟的论文被学术刊物排斥了十几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主流经济学内部(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开始将"收益递增"现象作为新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这样的经济学核心理论的重要假设,阿瑟的文章才被接纳(关于这一理论的脉络,参阅我在《经济研究》1994年的综述文章)。

扬的思想很清楚:首先,产品的成本因劳动分工的深化而下降。这是亚当·斯密在《原富》第一册(第一、二、三章)里详细讨论了的。但是,斯密接着说,"劳动分工受到市场广度的限制"。这情形似乎在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乡镇经济发展中表现出来了--许多高速发展的乡镇企业开始停滞下来,因为找不到更大的市场。斯密的看法在扬看来不够完整。扬进一步提出:市场广度可以因产品成本的下降而扩张。换句话说,如果收入不变而物品变得便宜起来,那么购买力的增加就相当于市场扩张。于是扬提出经济进步的良性循环:产品成本因劳动分工的深化而下降并且劳动分工受到市场广度的限制,而市场广度因产品价格的下降而扩张,从而引发进一步的分工深化与成本下降。

如何不引进新的表达方式,只在传统的埃奇沃思方盒(Edgeworth BOX)中把这一循环表现出来,这是我最近在课堂上努力要解决的问题。我找到的办法是将分工和专业化所产生的知识积累表示为"有效劳动(或有效资本)"的增长,从而在埃奇沃思方盒一般均衡分析中,可以应用列布金斯基(Rybczynski)定理来表现分工深化的过程(我正准备把详细的分析写给《经济研究》发表)。不难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我的分析。试想一个简单的家庭经济,一夫一妻,二亩地,一栋房(这构成埃奇沃斯方盒,2x2x2)。传统的经济分析简单地将所有劳动力集结成一个没有质量差别的社会劳动力资源总量(宏观分析里的所谓"L")。但是对社会分工与专业化进行经济分析时,必须提出这类问题:谁的劳动力?用于生产何种物品的劳动?如果在这个简单的家庭经济里,丈夫分工种地,妻子分工做饭,那么在第一天的劳动结束以后,丈夫积累了一些关于种地的知识(人力资本),而妻子则积累了一些关于做饭的知识。那么在第二天的劳动开始的时候,使总产出最大的一般均衡的资源配置应当是:丈夫继续种地,妻子继续做饭。而这样一种生产方式与夫妻在种地和做饭两个部门之间平均分配各自的劳动力相比,在第一天的总产出中没有差别,但就第二天以后的总产出而言,前者大得多。这便是专业化的开端(存在着专业化的内部激励)。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实验心理学的成果出发,我可以为分工与专业化所包含的"收益递增"效应提供一个基本的解释:一个人所积累的关于生产甲产品的知识总量,与他已经用于生产甲产品的劳动时间的总量成正比关系。这相当于心理学所谓"学习曲线"(或者"遗忘曲线")。这当然也就是为什么"专业化"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亚当.斯密考察的"制针"的例子里,劳动生产率因分工与专业化而提高了几百倍)。同样的道理适用于资本品的专业化(任何资本品都是物化了的人类知识)。所以,我能够用知识互补性原理(参阅我在《经济研究》1997年的文章)解释所有这些"收益递增"现象以及相关的经济学。

我正在观察一个当下发生的收益递增与社会进步的例子,那就是个人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的扩张与个人计算机成本下降,这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我不打算在这里讨论互联网的技术细节,只告诉读者,互联网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国),正在以每个月百分之十左右的速度发展。这一发展导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个人计算机价格的迅速下降。而互联网扩张所造成的对个人计算机的需求扩张,又使计算机生产成本继续下降。这正是扬在1928年所描述的"收益递增与经济进步"情景。1996年1月,64MB的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是计算机存储能力的基础)市场价格是250美元;1996年12月,它的市场价格下降到90美元;1997年7月,价格进一步下降到45美元;1997年11月,再进一步下降到28美元;1998年3月间(我写这篇随笔的一个星期以前),价格下降到了10美元。与此同时,16MB的动态随机存储器(构成目前中低档计算机存储的主流)价格已经跌到了3美元。因此,在1998年下半年,中低档计算机存储的主流将从16MB过渡到64MB。这将大大提高计算机运行的速度。与存储器价格下跌过程的同时,还发生着中央处理器价格的迅速下跌过程,例如,1998年4月以后,价格在2000美元以下的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的主流将是时钟速度266MHz,而不再是目前的33MHz,66MHz,或133MHz。迅速增加的(同时价格下降的)运行速度与存储能力,使得互联网迅速普及到每一个家庭,大有取代电视机的趋势(就消费者有限的时间而言,电视与互联网是互替的),并且正在取代学校教育(就知识传播的成本而言,互联网比学校便宜得多),并且,从1998年以来,正在变成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在长途电话传输技术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例如宽频带传输技术;在电缆电视、家庭电气化综合控制、汽车驾驶、网上购物及网上信用。卫星互联网、网上企业等等方面的技术进展,都使成本迅速下降到使现有的人际交往方式简直无法与之竞争的程度)。结果之一,是1998年4月以后的两个(至少是两个)季度里互联网及与互联网有关的行业的股票已经和将继续成为主要金融市场上大部分基金追捧的对象。这些互联网的股票的平均价格在一个月内上升了40%。资源从传统工业部门向新兴的信息产业部门流动。并且,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正在起变化,网上贸易的总量正以每年百分之百的速率增长,人际交往与经济活动正在从传统的纵向关系转变为现代的(或"后现代"的)水平关系。每一个人的主动精神都将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每一个人的创造力都将被充分调动起来,每一种财富的源泉都将充分涌流。这就是社会进步,它与"收益递增"不可分离。我会在以后的随笔里讲述"收益递增"的制度条件。

                             转载自《回家的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发表意见

 

 

中评网:www.china-review.com
版权所有:中评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中评论坛  中评要目  特别专题  服务社区  学者社区  电子期刊
经济学人    CEO世界    法律生存    人文中国    自由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