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 法 评 论 |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 
  
《新原道》辑刊稿约以及1-7辑目录
《新原道》辑刊稿约
《原道》辑刊,创办于1994年,陈明主编,自第八辑起因技术原因改名为《新原道》,大象出版社出版,每年出版1-4辑。
《原道》立足传统资源进行文化建设。这不仅因为我们相信古圣先贤的智慧今天仍富启迪,还因为我们认为当代文化成就的获得从本质上说必然是民族意志和创造力的体现与验证,而此二者乃我们所理解的传统之核心。
《原道》认为,传统作为一套话语,它与民族生命是"表达/塑造"的二重关系。作为表达,它反映了民族的意志、需要以及对世界的理解认知;作为塑造,它是民族自我意识对自身的自觉把握、调整与建构。当代中国文化的危机根本上讲就是我们没有一个能够承担这一"表达/塑造"功能的话语系统。《原道》的责任,就是要从文化与民族的内在关联中重建这样一种话语系统。在这样的目标下和过程中,东西、左右的区分仅有相对的意义。所谓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从中国历史的一贯性和民族的内在性来积极探索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表达式,即是《原道》的追求目标。
既然文化是民族生命的表征,那么作为中华文化的主体,儒学在当代的理论形貌与我们民族在当代的生命形态之间必然具有某种内在的关联。因此,对于所谓儒者来说,首先需要追问的应该就是,�"未被规定的存在"该如何去进行选择和创造才能获得自己康健畅达的现实形态,获得自己所应有的本质特征?倘若现代性和全球化作为我们所处情境的历史特征确定无疑,那么,接纳现代性、融入全球化而又使自己的主体性高扬不坠应该即是我们别无选择的致思方向。《原道》尤其欢迎海内外宿儒鸿生、青年才俊对此问题发表高见,不吝赐稿。
《原道》辑刊常设有以下栏目:"专题与评议","思想探索","学术史研究","研究生论坛","横议集","访谈录","文化评论"、"书评","随笔与杂感","旧文新刊"等。
同时,《原道》同人自费创建原道网站(www.yuandao.com),力图发挥以下功能:
1、一个讨论心得交换信息的茶室;
    2 一个结交天下豪杰之士的管道;
    3 一个参与各种文化论争的平台。
欢迎各界朋友来原道论坛畅谈,到原道网站投稿。
目前,《原道》辑刊尚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出版经费完全靠主办者独立自筹,勉力支撑,所以还无力对作者支付稿费,特此说明。当然,《原道》欢迎同路者、有心者能为《原道》出资出力。
士尚志,志于道。
    中国五千年一以贯之的文化之道是什么?
    或者说应该是什么?
    原道即是找路,找一条通往精神家园的路, 
    找一条通往理想世界的路。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孟子曰:凡民待尧舜而后起,若夫豪杰则自奋起!
    《原道》坚信:路是这样出来的━━走的人很多,目标一定。
投稿信箱:100732 北京.中国社科院宗教研究所 陈明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或者 [email protected]
    附录:《原道》创刊至今各辑目录
1、《原道》第一辑(1994)目录
◆开卷语 
    ◆专 稿 
同人整理:李泽厚答问 
    庞 朴:文明与冲突 
    叶秀山:谈"哲学"的"用处" 
◆思 想 编
陈 明:中体西用:启蒙与救亡之外--中国文化在近代的展现(上) 
    辛 岩:无本者竭 有本者昌――湘军、太平军与文化传统 
    靳大成:甲戌随想录 
    许 明:难以承受的可为--一个人文知识分子的精神自审 
    王树人:文化的危机、融合与重建 
    马西沙:孔老的社会关怀 
    王邦雄:论语与老子的生命智慧 
    牟钟鉴:谈谈"读经" 
    李泽厚:再谈"实用理性" 
◆研 究 编
郑家栋:当代新儒家的道统论 
    余敦康:欧阳修的《易童子问》 
    郭 沂:老庄孔孟哲学的底蕴及贯通 
    曾昭旭:论儒道之互为体用 
    王 青:武帝的用人政策及对两汉意识形态的影响 
    陈 明:儒学与汉代吏治 
    刘军宁:论恶与人性
    李学勤:谈"信古、疑古、释�" 
◆评 论 编
韩德民:传统文化的危机与二十世纪反文化思潮 
    傅 谨:边缘焦虑·国家主义思潮·意识 形态话语--近代中西文化比较的反思 
    陈晓明:分化的时代:众声喧哗与独领风骚 
    澄 之:政治与经济:以文化为旗帜--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述评 
2、《原道》第二辑(1995)目录
◆思 想 编
李泽厚:哲学探寻录 
    何光沪:中国文化的根与花--谈儒学的"返本"与"开新" 
    赵 峰:天不变道亦不变--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的一种现代注释 
    林安梧:对儒家伦理概念的反省与考察 
    张汝伦:人文知识分子与现代化 
    韩德民:思想随笔(二题) 
◆研 究 编
余敦康:内圣与外王的贯通--周敦颐的易学 
    徐洪兴:从训诂之学到义理之学--理学发生史一个侧面的考察 
    韦政通:《论语》与孔子 
    张耀南:张东荪对冯友兰的超越 
    张树国:寻求不朽--对春秋贵族心态的考察 
    孟彦弘:唐前期太子问题及其政治后果--兼论安史叛乱之因果 
    王中江:"道"的历程 
    庞 朴:天人之学述论 
◆评 论 编
陈 来:说说儒--古今原儒说及其研究之反省
    单 纯:《中国哲学简史》重读 
    陶东风:中国文化与学术中的西方影响--兼论中国学术的本土化问题 
    王岳川:世纪末汉语学界的语言学转向 
    牟钟鉴:大陆当代儒学巡礼 
3、《原道》第三辑(1996)目录
◆思 想 编
李泽厚:再说"西体中用"--在广州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讲演 
    余敦康:从《庄子》到郭象《庄子注》 
    林安梧:迈向佛家型般若治疗学的建立--以《金刚经般若波罗密经》为核心的展开 
    罗义俊:文化悲愿与传统护法--论唐君毅先生对"保守"之价值厘定 
    孙尚扬:宗教对话的两项原则 
    陈 明:新唯识论:理解与批评 
◆研 究 编
廖名春:梁启超古史辨伪方法评议 
    杨志刚:礼学研究刍议 
    张学智:钱穆先生治朱子学之方法举隅 
    郭 沂:道的下贯、呈现与修行--《中庸》的思想体系与历史定位(上) 
    萧庆伟:论北宋新旧党争的特征 
    王 青:商周秦汉时期政治神话的演变 
    杨曾文:中国古代佛教的三个问题 
    申小龙:当代中国语法学的文化重建 
    张汝伦:近代中国形而上学的困境 
◆评 论 编
陶东风:道德理想主义与转型期中国文化 
    黄卓越:当代学术的自我责省及对新态势的估认 
    刘智峰:探求历史的真实--顾准的启示 
    邹 谠:读《告别革命》--致李泽厚、刘再复教授 
    张 宽:关于后殖民批评的再思考
    陈燕谷:文化多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4、《原道》第四辑(1997)目录
◆思 想 篇
郑家栋:没有圣贤的时代 
    王 健:在历史文化意识的双重视野中--关于儒学现代困境的思考 
    王志远:中国宗教改革刍议 
    蒋 庆:基督信仰与中国文化 
    卢国龙:"神道设教"中的人文精神 
    任剑涛:自由主义的两种理路:儒家自由主义与西化自由主义--徐复观、殷海光政治哲学之比较 
◆研 究 篇
廖名春:试论古史辨运动兴起的思想来源 
    韦政通:传统与孔子 
    李 申:《论语》与孔子
    徐洪兴:从官学"六艺"到孔子"六艺" 
    杨国荣:心物之辩与天人之际 
    陈亚军:训诂的产生及其发展变异 
    郭 沂:道的下贯、呈现与修行--《中庸》的思想体系与历史定位(下) 
    张耀南:知识论:张东荪对金岳霖的超越 
    李春青:文章与道--论北宋诗文理论的学术背景及社会心理内涵 
    方 铭:屈原的行为模式及其现实意义 
◆评 论 篇
王彬彬:独白与驳诘--关于当下知识界的思想分歧 
    王蒙 陶东风:多元与沟通--关于当代文化与知识分子问题的对话 
    孟繁华:1978与百年中国文学的梦想 
    章启群:知识分子与文化"书面文本"--兼论人文精神的源泉
5、《原道》第五辑(1998)目录
◆思 想 篇
邓小军:陈三立的政治思想 
    郭齐勇:殷海光晚年的思想转向及其文化义蕴 
    陈 明:《唐虞之道》与早期儒家的社会理念 
    艾尔曼:中国文化史的新方向:一些有待讨论的意见 
    李明辉:当代新儒家的道统论--对余英时先生批评的回应 
    王 健:"严复现象"解读--兼与史华兹先生对话 
    李 林:中国禅诗之批判 
    李泽厚:中日文化心理比较试说论稿 
◆研 究 篇
廖名春:钱穆与疑古学派关系述评
    王庆光:先秦内圣观由"神文"向"人文"之转型 
    张广保:纬书与汉代政治
    肖永明:北宋新学与理学为学规模的比较 
    朱汉民:"仁学"之道--谭嗣同的哲学本体论及当代意义 
    卢仁龙:陈垣的宗教史学特征及方法--兼与陈寅恪之比较 
    傅 谨:论"推陈出新" 
    陈 炎:儒家、道家与日神、酒神 
◆评 论 篇
陈昭瑛:当代儒学与台湾本土化运动 
    尤西林:人文学科与20世纪中国学术 
    汪丁丁:什么是启蒙? 
    郭 沂:自由何须逃避--对弗罗姆的回应 
    邱运华:奴役时代的人格神学 
    韩德民:如何认识九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6、《原道》第六辑(1999)目录
◆思 想 篇
蒋 庆:柏克是保守主义的柏克而非自由主义的柏克
    李泽厚:说儒学四期
    林安梧:"心性修养"与"社会公义"
    邓小军:孔子思想与民主政治
    叶国洪: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说:西方文化冲击儒家思想的历史个案的回顾
    韩德民:回归"中体西用"
    郭 沂:"中体西用"新释--就教于李泽厚先生
    莫尔特曼:个人主义与全球化时代的自由与社群
◆研 究 篇
朱汉民:天变道亦变--论郭嵩焘的道统观
    郑 开:子产:政治与思想之间的张力
    卢国龙:师古与用今的多元思考--以庆历学术与庆历新政为例
    陈 明:民本政治的新论证--对《尊德义》的一种解读
    彭国翔:道德与知识:从宋明理学到现代新儒家--对现代新儒学的一个发生学解说
    章启群:论郭象对《庄子》自然观的超越
    黄俊杰:试论儒学的宗教性内涵
    廖名春:试论冯友兰的"释古"
◆评 论 篇
陶东风:世纪末的游魂--9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危机
    旷新年: 风与旗:90年代的阅读
    李明辉:儒学如何开出民主与科学?
    澄 之:短论二则
    吕文浩:"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及其它--潘光旦的家庭问题研究述评
    韩秉芳:清明节有感--兼论"孝"在中华新道德重建中的地位
    王瑞昌:世纪末关于人与自然的断想
    郭齐勇:近五年来中国大陆儒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7、《原道》第七辑(2000)目录
◆思 想 篇
任剑涛:社会儒学的重建――关于"儒家自由主义"的理论期待
    李明辉:儒家传统与人权
    李存山:儒家的民本与人权
    张宝明:儒家传统与中国自由主义的前景――从"中庸"的视角出发
    范亚峰:内圣归内圣,外王归外王――自由主义与儒家传统初论
    王中江:道家自由思想的两种形态
◆研 究 篇
黄俊杰:东亚儒学史研究的新视野――儒家诠释学刍议
    江日新:儒家思想与现代世界:"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的寻求――张君劢的科学概念与研究政策
    朱汉民:技可进乎道――魏源的道论
    于民雄:自然与自由――庄子"相忘于江湖"解
    林月惠:一本与一体――儒家一体观的意涵及其现代意义
    王 青:灾异与礼仪――西汉中后期的思想学术特点
    黄光国: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儒家文化传统的内在结构
    谢劲松:佛法真义的当代话语
◆评 论 篇
刘述先:从比较视域看世界与宗教对话――以东方传统智慧为重点
    李泽厚:四个"热"潮之后
    李泽厚:从谭嗣同说起
    于传勤:李泽厚学术思想概说
    黎汉基:有关"儒学三期说"之辩正――就教于李泽厚先生
    姜日天:孔子生死与韩国兴亡:韩国学术界关于传统与现代的一种争论
    彭永捷:柳承国教授访谈录
    陈 明:中国学术史论集.序
    陈 明:宋儒微言.序
    唐 逸:关于后现代与信仰的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