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网站首页 |公法评论|公法经典|公法专题|公法案例|公法论文|公法文献|资料下载|西语资源|公法史论|公法时评|公法新闻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欢迎访问公法评论网。浏览旧站请进:经典旧站
公法评论网全站搜索: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您现在的位置 : 公法评论 文章正文
熊吕茂/肖高华:近年来曾国藩研究综述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10-01-02 13:42:22点击:0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同时又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和洋务运动的开山人物。近年来,他的思想和理论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贯彻和落实,学术界对曾国藩及其思想的研究也改变过去一律贬斥的做法,而是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客观的评价,并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除了《曾国藩全集》之外,关于曾国藩专题研究的著作已出版不少,见诸报刊的文章也有几百篇之多。为了推动曾国藩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展开,现将曾国藩研究的主要成果综述如下。
    (一)曾国藩的军事思想
  有关论文指出,曾国藩的军事战略思想主要体现在湘军的建立和治军作战的过程中,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以忠义为准则的建军军事战略思想。曾国藩建军思想的个特色,就是在军队内部强化封建意识。他以孔孟的忠义为建军的宗旨,要求湘军绝对效忠清王朝的封建政权,绝对忠于自己。在忠义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曾国藩在湘军的编制上主张先设官,由官自招士兵,各军内部以各级将领为核心,以下级绝对服从上级为惟一信条;全营归属营官,营官归属统领,全军归属大帅。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私属性质的上下级关系。曾国藩选择将领以忠义血性为标准,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效忠清王朝,才能绝对服从自己。在招募士兵的问题上,曾国藩主张应招以朴实而有农夫土气者为上,以便使他们树立愚忠的思想,能够充当炮灰,为清王朝卖命。同时,曾国藩主张采用原籍招募的办法,由统兵将领亲自筛选,通过私人的关系建立相互之间的情谊,在军队内部形成一种凝聚力,以此维系军队的协调和稳定。
  第二,以礼、诚为本,以勤、恕、廉、明为要义的治军军事战略思想。曾国藩整治军队的第一要务是治,即以礼自治,以礼治人;他整治军队的另一要务是,即把看作物之始终,是维系国家和民族之命运的纽带。同时,曾国藩认为,治军还要以勤、恕、廉、明为要义,做到勤以治事,恕以待人,廉以服众,明以应务。所谓勤以治事,就是要求湘军改变八旗、绿营的积弊,各级将领对待一切问题要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他认为治军之道以勤以治事为先,正是由于他要求下属做到勤劳,力戒懒散作风,才大大提高了湘军将领的指挥和决策能力。所谓恕以待人,就是凡事都要留有余地,对待下属要讲求,使他们能够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卖命。所谓廉以服众,就是要求各级将领做到廉洁自律,以改变军中克扣军饷、中饱私囊的腐败现象。所谓明以应务,就是要求统兵将领要了解治军和作战的具体环节,以便在军中做到赏罚分明。当然,尽管曾国藩治军严明有方,但是其阶级本性决定了他所训练的军队,不可能成为一支讲求仁义之师
  第三,以主待客奇正互用的作战军事战略思想。曾国藩认为,两军作战时,守者为主,攻者为客;中途相遇,先到战地者为主,后到者为客;两军对峙,先放枪者为客,后放枪者为主。他还把战场上的兵力分为正兵和奇兵,即中间迎敌者为正兵,左右两旁抄出者为奇兵,他认为用兵作战的关键是要区分主客、奇正的特点,并且在战场上做到忽主忽客,忽正忽奇,灵活运用,这样才能取得战役的胜利[1]
    (二)曾国藩的外交思想
  有关论文指出,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外交人物,学术界对其外交思想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对曾国藩外交思想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妥协投降说。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胡绳、乔还田、姜铎、吴世英、朱东安等人,他们认为曾国藩自始至终推行的是一条忠信笃敬守定和约的妥协外交路线。这种观点目前来看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第二,汉奸卖国说。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范文澜、何玉畴、林庆元、刘乐扬等人,他们认为曾国藩自始至终推行的是一条卖国的外交路线。这种观点对曾国藩的外交思想仍然缺乏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第三,阶段说。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王少普、王继平等人,他们的研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王少普认为曾国藩一开始就有妥协倾向是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的;而王继平对曾国藩的制夷思想则重视不够。第四,务实说。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顾卫民等人,他们认为曾国藩已有近代外交的萌芽意识,这种观点有待进一步深入。第五,妥协与抗争并存说。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徐泰来、成晓军、殷诏基、陈谷嘉等人,他们认为曾国藩的外交思想中存在妥协抗争的双重特点,但以何者为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第六,爱国说。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许山河等人,目前学术界尚未接受这一观点,还有待学者们进行深入的探讨。第七,有过错而非卖国说。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沈嘉荣等人,这种观点有其正确性的一面,但目前还未引起学术界的共鸣,也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2]
    (三)曾国藩的法律思想
  有关论文指出,曾国藩不但崇尚礼治,而且也十分重视法制在维护封建统治中的作用。概括起来其法制思想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第一,重视法制,严格执法的法律思想。曾国藩认为,要真正治理好国家,就得依靠法制的威力,做到有法必行,对犯罪行为不能任意赦免。第二,执法严而适当,不能过分和冤滥失实的法律思想。曾国藩认为,执行法律固然必须从严,但也要做到严而适当,使法律的实施恰到好处。第三,任法不如任人的法律思想。曾国藩在重视法制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执法人才的作用,他认为执法者做到公明便民是十分重要的,否则将会导致是非不分、黑白混淆的恶果。第四,用法律保障国家财政收入,维护所有者的权益的法律思想。曾国藩认为,国家税务的征收必须制度化和法律化,做到奖惩分明,使财产所有者的权益能够得到法律的有力保障。第五,反对军队经商的法律思想。曾国藩认为,盐是百姓生活中的必需品,因此,军队不能贩卖私盐,任何人不能对此进行包庇或从中渔利,否则,国家正常的社会秩序就会被打乱。第六,遵守和约的法律思想。曾国藩认为,条约是国家法律意志的具体体现,因此,签约双方都必须严格遵守,严格遵照条约中的规定来执行[3]
    (四)曾国藩的洋务思想
  有关论文指出,建国后至文化大革命前期,学术界对曾国藩的洋务思想评价甚少,普遍认为曾国藩办洋务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的统治秩序,是对外妥协投降。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范文澜、牟安世、姜铎、吴松龄等人,他们的不足之处是忽视了洋务运动的自强制夷的积极一面。但也有个别学者如戴逸、夏东元等论及到了洋务运动的御侮自强的积极因素,这种观点是比较接近历史事实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曾国藩洋务思想的评价开始走上正轨,学者们纷纷各陈己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反动落后说。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姜铎、黄逸峰、胡绳、朱东安等人,他们认为,曾国藩办洋务是为了巩固封建的统治秩序,镇压农民起义,其性质是反动的。这一观点忽略了洋务运动自强御侮的积极一面,显然有失偏颇。第二,抵御外侮说。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杨国强、许山河等人,他们认为曾国藩办洋务是为了抵御外国的侵略,具有积极的意义。虽然这种观点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曾国藩办洋务的主要目的,但却忽略了其防范农民起义的一面,因此,这种观点也同样是不全面的。第三,内外并重说。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殷诏基、卞哲、黄明同等人,他们认为曾国藩办洋务既有借师助剿的一面,又有渐图自强的一面;特别是黄明同提出了曾国藩的洋务思想中具有使古老的中国近代化这一前人没有提过的新观点。上述观点虽有许多可取之处,但没有指出哪一方面占主要地位。第四,内重外轻说。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陈谷嘉等人,他们认为曾国藩办洋务虽有抵御外侮的一面,但更主要的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这种观点显然违背了历史事实。第五,内轻外重说。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徐泰来、喻盘庚、王继平、李时岳、胡滨、成晓军等人,他们认为曾国藩办洋务虽然有镇压农民起义的一面,但更主要是为了抵御外国的侵略,具有积极的意义。应该说这种观点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曾国藩办洋务的思想。第六,阶段变化说。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陈贵宗、李永璞等人,他们认为曾国藩办洋务的目的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有先后主次之分,经历了个以镇压农民起义为目的到内外并重的变化过程。这一观点目前看来缺乏事实依据[4]
    (五)曾国藩的官宦思想
  有关论文指出,曾国藩为政善于总结和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教训,能够妥善处理自己与朝廷、地方督抚及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关系,使自己在仕途上一直处于不败之地。曾国藩虽然是一位封建的官僚大臣,但他的官宦思想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一,读书非官的官宦思想。曾国藩认为,读书的目的是进德、修业,并不一定单纯是为了做官。他一反中国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多次劝告自己的弟子不要汲汲于科名。第二,尽忠直言的官宦思想。曾国藩认为,做官应有为官之道,对上应当尽忠直言。他在朝廷做官期间,曾多次不顾个人的安危,冒着杀身之祸上奏朝廷。如他在《应诏陈言疏》中劝告皇上以身作则,广开言路;在《议汰兵疏》中提出裁减绿营的合理建议;在《备陈民间疾苦疏》中揭露贪官污吏鱼肉百姓的事实。从上可见,不管曾国藩上奏的主观目的是什么,他这种尽忠直言的精神在当时来说还是难能可贵的。第三,不贪钱财的官宦思想。曾国藩对贫官污吏历来是十分痛恨的,他曾多次提出要严厉惩治贪污腐败,他一生以不要钱,不怕死自诩;他还多次告诫家人千万不要受贿,不要贪财;在攻陷南京后,他针对其弟曾国荃贪恋钱财的表现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并奉劝他辞职告老还乡。第四,严管家属的官宦思想。曾国藩曾力劝家人不要干预公事,并多次写信劝其父亲不要参与地方事务,要遵守地方法规,照章纳税;他对自己的子女要求也十分严格,经常告诫他们力戒之风气。第五,居安思危的官宦思想。曾国藩虽被封为一等侯、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地方总督等职,手掌大权,手握重兵,统治着清王朝的半壁江山,但却清醒地认识到清王朝已将他作为最大的威胁者。因此,他以清、慎、勤作为座右铭自勉,处处小心谨慎,并辞去部分官职,终于打消了皇上的疑虑,被清廷誉为文正公”[5]
    (六)曾国藩的理学思想
  有关论文指出,曾国藩作为一宗宋儒,其哲学思想的主要渊源是程朱理学,他的理学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性命并重说。曾国藩将两个命题并列,认为不但是立天、地、人之才的大本大源,而且是一切阴阳、刚柔、动静、开合以及人的貌、言、视、听、思五常的主宰。同时,他将仁、义、理、智、信联系起来,将作为维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的纽带。他不仅赋予以鲜明的道德属性,而且赋予它们以强烈的政治属性,使之成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与纲常伦理关系的重要的思想武器。第二,格物穷理说。曾国藩认为,格物的目的是为了穷理,即穷存心之理,穷性命之理,以此维护仁义礼智忠孝敬慈这一套封建的纲常礼教;同时,他还继承了孟子的性本善论,认为格物穷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复性。第三,立诚居敬说。曾国藩认为,圣学王道的核心是,而个人的涵养功夫就是以为本,为此,他将作为一种提高自我涵养功夫的理学思想来看待,并把居敬看作是达到立诚的一种手段。其的范围很广,既包括一个人外表的严整,又包括个人内心的专一;既包括一个人处事的严谨,又包括一个人内心的慎独。当然,曾国藩立诚居敬的实质还是为了通过它来实现,以此来维护体现封建宗法制度的;他将称为圣人之本五常之本,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驱使人们去为风雨飘摇中的清王朝卖命。第四,知先行后说。曾国藩一方面认为是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另一方面又认为后。可见,他是一个典型的唯心主义认识论者[6]
    (七)曾国藩的学术思想
  有关论文指出,曾国藩的学术思想既带有浓厚的封建伦理道德色彩,又具有强烈的经世致用精神,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第一,从理到礼的学术思想。曾国藩虽一生信奉程朱理学,但其理学思想并不囿于程朱理学的天理人欲之辨,而是将具体化为,由天理转向经世之礼。他认为是一种经世之礼治世之术,即礼治。他既表示要恪守程朱,又主张确守仲尼之本旨,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将人们的思想控制在古礼之中,使人们死心塌地为清王朝卖力。第二,汉宋兼容的学术思想。曾国藩认为,笃守程朱,不废陆王不失为治学的好办法。在历史上,汉学与宋学曾经是对立的两个学术派别,曾国藩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提出了不废汉学的主张,要求两派克己和众,扫除门户之见,以此融会汉、宋之学。尽管曾国藩兼容汉宋之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政治服务的需要,但这种扫除门户之见的学风在学术上无疑开创了一代新风,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第三,以文为道的学术思想。曾国藩在关系的问题上,提出了文以载道的主张,从而强化了的政治性。他将姚鼐的三门之学扩充为义理、考据、辞章、经济的四门之学,并认为义理之学最大。在他看来,义理是躯干,其他三者是躯干上的依附物;而文字是道的载体,因此应将见道之多寡作为评价文章优劣的首要政治标准。曾国藩在强调的决定作用时,也强调之间的一致性”[7]
    (八)曾国藩的人才思想
  有关论文指出,虽然曾国藩是一位地主阶级的政治家,但是他培养的人才大多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人才思想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制胜在人观。曾国藩认为,清王朝腐败没落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才匮乏,因而提出了人存而后政举的观点。在他看来,要拯救清王朝虽应重视法制,但更重要的是应重视人才,他说任法不如任人,将事物的成败得失都归于用人之上。虽然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也说明曾国藩对人才确实是十分重视的。第二,广收慎用观。曾国藩认为,用人要不拘一格,不求全才,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要发挥他的作用。用人还要做到知人善用,根据各人的特点,用人所长,量才而用。第三,勤教严绳观。曾国藩认为,社会风气对人才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他大力提倡引用正人,主张培养有师长课督之风,有父兄期望之意的人才。在培养人才的方法上,他强调要严格要求,不姑息,不迁就,不放纵,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一代济世人才[8]
    (九)曾国藩的教育思想
  有关论文指出,虽然曾国藩不是一个职业教育家,但是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第一,伦理道德教育观。曾国藩十分重视对子弟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首先,他认为立志是成就大业的根本,为此,他教育子弟要自立自强,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将来报效国家和社会。其次,他教育子弟要孝悌仁爱,要以仁为己任,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再次,他告诫子弟要谦虚谨慎,勤劳节俭,力戒之风。第二,西学为用教育观。曾国藩虽然是一位封建士大夫,但却具有一定的开放意识,提出了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首先,设立翻译馆。为了兴办洋务,曾国藩聘请洋人在江南制造总局内设立了翻译馆,培养翻译人才,翻译外国书籍,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其次,创办技术学校。曾国藩支持容宏在江南制造总局内创办机械学校,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早期的熟练技术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再次,奏派幼童出国留学。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曾国藩不顾顽固封建士大夫的反对,毅然奏请朝廷派遣幼童赴美留学,为中国近代工业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力量。第三,知行并重教育观。曾国藩认为,要培养和造就大批的有用之才,必须从教育方法上入手。首先,他强调教育不能脱离实际,主张教育只有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受教育者成为匡时救世的栋梁。其次,他提倡启发式教育,反对生搬硬套的呆板式教育方法,主张利用启发式教育方式调动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再次,他强调因材施教,主张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9]
    (十)曾国藩的行政管理思想
  有关论文指出,曾国藩在长期的行政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一,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的行政管理思想。曾国藩认为,导致社会危机的根源在于行政官员的腐败,而要惩治腐败,就必须提高行政官员的政治素质。为此,他进一步阐述了用人的四项原则,即德才兼备的原则,慎用的原则,注重培养的原则,提拔、保举适度的原则。第二,实干、高效、廉政的行政管理思想。曾国藩认为,朝廷上下办事效率低下,就是因为行政官员只务虚名,不干实事。因此,为了提高行政效率,他要求下属不说大话,不务虚名,务求实干;同时,他还严格要求家属不谋任何特权,确保寒士的家风。第三,妥善处理朝廷与地方关系的行政管理思想。曾国藩认为,妥善处理朝廷与地方的关系是维系一个国家政权正常运转的重大问题。正是由于具有高超的行政领导艺术,曾国藩才赢得了清廷的信任,使自己在领导核心中游刃有余,这不能不让世人叹服[10]
    (十一)曾国藩的历史地位
  有关论文指出,曾国藩虽然镇压过太平天国起义,犯有一定的历史罪过,但是从他的整个一生来看,可以说是功大于过,应该划入中国近代进步爱国人物之列。第一,关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问题。有学者认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固然有罪,但不能将其无限扩大。事实上,太平天国在后期已经转化成为一个封建制的神权主义政权,曾国藩镇压了它,结束了两个封建政权长期对峙的局面,有利于中国的重新统一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在客观上减轻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干涉,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关于开展洋务运动问题。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他创立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设立翻译馆,奏派幼童出国留学等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他的这些历史功绩还是应该予以肯定的[11]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曾国藩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是十分喜人的,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对他的军事、政治、洋务、理学、人才、教育思想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而对他的法律、史学思想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特别是对曾国藩的历史作用和地位的评价还没有得出比较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因此,加强对曾国藩的研究,还有待于学术界同仁们的共同努力。
  收稿日期:2003-10-07
【参考文献】
  [1] 杨升祥.略论曾国藩军事思想的要旨[J].历史教学,1999,(10).
  [2] 曹建英.曾国藩外交思想研究述评[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5,(5).
  [3] 华友根.曾国藩法律思想述略[J].史林,2001,(3).
  [4] 曹建英.建国以来曾国藩洋务思想研究述评[J].湘潭大学学报,1995,(5).
  [5] 刘启云.曾国藩官宦思想述评[J].娄底师专学报,1995,(2).
  [6] 秦志勇.曾国藩的理学思想及理学用世观[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6,(2).
  [7] 陈居渊.略论曾国藩的学术思想[J].求索,1994,(6).
  [8] 遂正.曾国藩人才思想述评[J].娄底师专学报,1994,(3).
  [9] 戴素芳.析曾国藩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思想[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
  [10] 郑行.曾国藩行政管理思想初探[J].中国行政管理,1996,(5).
  [11] 徐泰来.论曾国藩的历史作用和地位[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5).


本文链接:熊吕茂/肖高华:近年来曾国藩研究综述,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排行
· 汪东兴交代田家英死亡真相
· Jeffrey-Infinity :如何读懂讣告和悼词里的
· 高华:我为什么研究延安整风——《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
· 高华:蒋介石为何在大陆失败
· 李劼;历史重演可能:东汉末年或清末民初
· 文贝:《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伤害最大的是中央文献研究室
· 安德鲁·拉利波特等: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挑战
· 反思稳定压倒一切——孙立平访谈录
· 刘小枫:“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共和国战争史的政治哲学解读
· 黎安友:中共韧性威权还能维持多久?
相关文章
公法评论网建于2000年5月26日。本网使用资料基于学术研究之目的,如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即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范亚峰信箱:[email protected] .欢迎投稿,欢迎推荐文章。
© 2000 - 2024 公法评论网 版权所有。
两足行遍天地路,一肩担尽古今愁。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砥砺意志,澡雪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