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网站首页 |公法评论|公法经典|公法专题|公法案例|公法论文|公法文献|资料下载|西语资源|公法史论|公法时评|公法新闻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欢迎访问公法评论网。浏览旧站请进:经典旧站
公法评论网全站搜索: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您现在的位置 : 公法专题 宪政转型专题 文章正文
李凡:基督教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来源:公法评论首发 作者:公法评论首发 时间:2008-12-03 11:03:54点击:0

背景与分析

  特刊第20

 

世界与中国研究所                           2008124

 

基督教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李凡

 

主持人:下面我们欢迎李凡先生来做这样的一个演讲,他的题目是基督教对中国政治的影响,这是一个外部视角的观察。这样的观察我们很难说是同意的或不同意的,我们不要对中立的学术研究做意图性的判断,这样的判断是非常粗暴的是非常无聊的,我们欢迎李凡先生!

 

谢谢主持人。

我觉得这个会议的讨论是非常有意义的。咱们就开门见山吧!

我们是基督教研究的一个业余爱好者,我们研究所在做一个研究,观察中国基层民主的发展,有45年了,我们研究所成立了15年了。观察过程中需要对中国基层民主提出个看法,也就是要对中国整个民主做一个全面的探索。在做这个课题当中,其中有一个题目,影响中国民主发展的因素是什么。按照国外的一些理论分析,他们认为社会文化的多样性是民主发展的基本条件。比如印度,种族、宗教和文化的多样性是支撑印度民主发展的很重要的因素。我们就想研究中国社会文化的多样性是怎样发展的,哪些因素在影响中国民主和中国政治的发展,其中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宗教。在世界各国包括美国和其它西方的大学里都有这个课,就是宗教和政治的关系,宗教和政治是有天然联系的。我们从社会文化的多样性来考察中国在30年来的变化,发现在文化和社会的变化中,多样性的变化最重要的就是在宗教上。为此,我们跑了加拿大、美国、香港和台湾,我们先从外部了解,就是这些地方的教会觉得中国宗教发生了什么变化,你们这些人在宗教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同时,因为我们走遍了中国,在中国的研究调查有很多。我们在不惊动任何人的情况下对中国家庭教会做了调查研究,我们看到了很多现象,不过我们没有保留任何资料。

我们基本上从三个方面做了这个调查。第一就是数量,外来的基督教文化到底在中国发展得怎么样,数量上占多少很重要。主要的数量是谈信教人口,人口的比例很重要,因为一个美国的著名学者曾经有一个很重要的论断,他说一个宗教如果超过这个国家人口的5%,就一定要对这个国家的政治产生影响,我觉得这个理论非常重要,对我们研究宗教与政治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就在各地看,结果就发现,凡是基督教超过了当地人口5%的,大概在7%到10%左右,这些地方政府的行为在家庭教会上全部发生了变化,虽然政策不允许家庭教会的存在,但地方政府不管了,你们要去建教堂,我可以批地,你们要去搞活动我装作没有看见,不管,目的是为了稳定。但是很多没有达到这个数量的地方对家庭教会的压迫就很厉害,各种各样办法就全来了。虽然讲5%,但我不一定赞成5%,在中国可能要做一些调整,可能高一些,但基本上有一个概念,我觉得这个概念非常重要。我们做了调查,基督教的信教人口大概在1亿左右,教会的数量大致在80100万个。

再有一个方面是,基督教是外来宗教,它要在中国站稳脚跟,就要跟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关系,那么传统文化是怎么回应它的呢?这个是最关键的。我们在台湾也看了,台湾是允许宗教信仰自由的地方,台湾的领导人全是信基督教的,但是基督教人口也只占到全部人口的3%。怎么回事呢?这里就是有一个强大的传统文化的回应使得基督教进不去。那么在中国我们就要观察这个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怎么回应基督教的。结果就发现,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两个现象,第一是真空,就是文化大革命毛泽东将传统文化全打烂了,庙也都烧了,典籍也毁了,形成了传统文化的真空。另一个就是传统文化在成片地向基督教转移,很有意思,我经常在老外面前讲这个故事。我们在一个沿海地区看到,那个地方原来是信妈祖的,我问地方干部,他们说现在已经不信了,全都信主了。为什么?当地的基督教一是提供了教育社会医疗服务的系统,二是渔民信妈祖是因为妈祖可以给渔民提供海上安全保护,但是现在渔民开放了,他们问妈祖和圣母玛利亚谁的力量更大,谁能保护他们的安全,回答是圣母玛利亚比妈祖更powerful, 更有力量,这是因为圣母玛利亚是全世界的人都在信,但是妈祖只有中国人在信,当然圣母玛利亚更powerful, 所以当地的渔民几乎全部转为基督教。我把这个故事讲给老外听,他们很不高兴,认为中国人太实用主义了。在中国很多信佛教的地方也有类似的转变,成片的转变,所以这个东西就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示。

第三个我们调查的方面是社会的组织结构的转变。当年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带来了寺院经济,这是一种不同于中国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我们很关注基督教带来什么东西,结果就发现基督教起到提供公共服务的角色,而这个东西本来是应该由地方政府提供的,但是政府没有提供。农村基本的文化、医疗和教育,是一种公共服务,这种本来是应该政府提供或者在西方是由NGO组织提供的东西,但是在中国没有人提供,那这个东西谁在提供,基督教在做。所以呢,为什么大量的中国农村的农民转信基督教,很大的原因是我们需要的这个社会的东西你国家不给我们,同时又没有其它的NGO组织来办,那我们就认同基督教了。可能他一开始不信主,他可能说我需要的是社会服务,但是最终带来了向基督教的转变,这种转变我觉得很重要。

在这三个东西全部都做了调查之后,数量、价值观和社会组织方式的结构都发生了转变之后,对政治会有什么影响,这个是马上要回答的问题。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可以看两个方面。一个角度就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基督教在中国社会里从社会组织上提供了一种组织结构的来源,就是NGO,就是一个强大的公民社会,人口一个亿,教会组织的数量有80100万,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不是我们是研究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我们原来就一直讲中国国家强社会弱,社会根本就看不到在哪里,结果由基督教的调查发现,中国不是没有社会而是有一个强大的社会,啊,已经在这里了。只是我们不认识,或者是装作不认识,政府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没有看见。其实我们这篇文章讲的就是一个皇帝的新衣,大家不愿意说出来的东西或不敢说出来的东西我们给指出来了,一个强大的社会已经存在。基督教的家庭教会是目前中国组织得最好、最有力量、最有钱而且跟国际上联系得最密切的NGO组织。那这个组织在中国扮演什么角色,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来看,毫无意义,推动政治的发展。我前边讲5%这个概念,其实基督教在7%左右,已经超过这个数了,沿海的地方有超过了15%20%的,所以在很多地方已经起到了重大的政治作用。你承认不承认都是如此,这是个事实。第二个角度就是道德和精神的力量。这个昨天也有人在骂我。我见过一些基督徒,也看过很多东西,基督教的信仰是一种强大的道德和精神力量,在中国的基督教徒们不想介入政治,他们是顺从政府的,但是他们在信仰自由问题上遇到了麻烦,他们是不得已被迫地加入了中国的维权大军的。它维的是信仰权传教权。我们注意看,基督教的维权和所有其它社会组织的维权是不一样的,其它所有组织的维权是围绕着具体的利益,比如说土地问题,税收问题,全是围绕着利益提出来的,利益受到了伤害,出来维护失去的被人损害的利益。基督教维护的是精神力量,要的是传教权信仰权。我们回过头来看中国的维权,我们也观察了很多世界各国的非暴力运动,亚峰他们也知道在中国维权过程中一直在提倡一个非暴力运动,但很难进行,其中很重要的是个利益的问题,背后没有真正支持非暴力运动的道德和精神力量。全世界的非暴力运动,1905年的“俄国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非暴力运动,有强大的东正教作为它的后台,结果这个非暴力运动取得了成功;再看甘地和南非的曼德拉,再看东欧之变,背后全部都是宗教力量的支持,是道德和精神的力量。这个就是非暴力运动背后的道德和精神力量。而中国的维权运动背后,就没有这个东西,因此很容易走向暴力,恰恰是基督教进入了中国,给中国的维权运动带来了道德和精神力量。我讲的也是现实,可能有人不高兴。所以我们要从现实角度来看问题,不要做皇帝的新衣。其实中国的基督教家庭教会的发展已经很强大,中国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强大的社会,而在这个强大的社会中基督教至少要占到1/5,或1/41/3的力量。我的大概估计,这样的一个社会的发展,必然要对政治产生影响。从目前来看,对中国政治未来的走向会产生正面的影响,这个影响我看是应该肯定的。

至于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将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取决于几个问题的发展,一个是政府的家庭教会的政策,也就是政府和家庭教会的关系,一个是取决于基督教自身的发展,一个取决于跟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从中国的例子以及台湾的情况来看,能够阻止基督教发展的不是政府而是传统文化,政府的阻止只能促使基督教的发展,其实这30年的经历已经证明了,政府越阻止,基督教越发展。

这是我讲话的基本内容了,政策问题下午再谈,我就讲到这,谢谢大家。

 



本文链接:李凡:基督教对中国政治的影响,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公法评论首发】
阅读排行
· 李凡、范亚峰等:中国民主化的转型模式研讨会纪要
· 范亚峰:中国民主化的转型模式
· 李凡:基督教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 范亚峰:中道取势与战略选择
· 政权改革与政体革命研讨会纪要
· 吴思:中国社会的血酬与潜规则
· 范亚峰:维权运动与宪政转型的中道模式 ——和谐稳定模式和非常
· 李凡:基督教对中国民主的影响——2009年7月18日在日本庆
· 余英时:戊戌政变今读
· 朱毓朝:革命与改革:对社会、政治变革的研究
相关文章
公法评论网建于2000年5月26日。本网使用资料基于学术研究之目的,如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即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范亚峰信箱:[email protected] .欢迎投稿,欢迎推荐文章。
© 2000 - 2024 公法评论网 版权所有。
两足行遍天地路,一肩担尽古今愁。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砥砺意志,澡雪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