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网站首页 |公法评论|公法经典|公法专题|公法案例|公法论文|公法文献|资料下载|西语资源|公法史论|公法时评|公法新闻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欢迎访问公法评论网。浏览旧站请进:经典旧站
公法评论网全站搜索: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您现在的位置 : 公法时评 文章正文
穹顶之下:更可怕的是中国人的心智雾霾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时间:2015-03-06 11:36:27点击:0
韓十洲:

2015-03-05 未來之辯

柴静引爆的舆论场沦落到一地鸡毛,在情理之外,却在意料之中,这是当下中国任何一个公共议题必然会“拱”向的一个话语场面。因为,中国的穹顶之下,除了可怕的PM2.5雾霾,还有更可怕的心智雾霾。


这种心智雾霾,一个是走心的心理雾霾,一个是过脑的思维雾霾,前者表现为恶意度人、诛心周纳,后者表现为“中国式逻辑”,其在这次舆论涡流中折腾得淋漓尽致。当然,我并不认为舆论场里的观点分布与社会现实中的观点分布是完全一致的,因为,舆论场是一个放大器,它尤其是会放大那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声音,看上去好像是成了“主流声音”似的。但舆论场的确又会对现实人情具有极强的渗透和侵蚀作用,例如,这次的舆论怪象就让很多人失望、沮丧,甚至绝望。


关于心智雾霾的成因,我认为就如“南橘北枳”一样是水土问题,人们的天性并不如此。那些心底有雾霾的人,其实挺可怜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他们可能是因为生活中有创伤而陷入“归纳性悲观”,即遇到的坏人太多以至于不相信世上还有好人。从人性论角度来分析,他们可能是过分地受到国内蹩脚的经济学者所介绍的经济学中的所谓“理性人”(Rational Man,实际上应翻译为“合算人”)假设的影响,相信人都是自私自利的、无利不起早的,乃至于竟不为柴静为了女儿的生活免于雾霾伤害的行为动机所触动,而认为柴静还有更大的利益图谋,俨然一副不把柴静的人格搞臭不罢休的姿势。这些人如果已经为人父母,真的不知道他们怎么面对自己的孩子。


至于“思维雾霾”或者说“中国式逻辑”,要想说清楚,会更复杂一点。首先,心理上要是有雾霾,当然会影响到思维,心理要是病了,世界不可能健康。除此之外的原因是,我们文化中的思维水平的确也是不咋地,很多人可以把文字玩得哗哗转,但就是缺少辩证和论证,信口开河,似是而非。熟悉哲学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古希腊在思维形式上经历了普罗塔哥拉的修辞法(rhetoric)、苏格拉底的辩证法(dialectic)以及亚里士多德的论证法(apodictic)三个阶段。中国人的思维形式,在先秦尤其是在老子、墨子和公孙龙那里,达到过辩证法的水平,但儒家“独尊”之后,基本上又退化回了修辞法的水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讲逻辑”,连印度因明学的辩证法水准都不如,例如,玄奘辛苦学来的因明学在天朝却鲜有问津者。因为,小农经济的简单化和大一统政治的单一化并不需要逻辑的力量来支撑,但在极具复杂性的现代工业社会,没逻辑就玩不转了。


“逻辑”是个外来词,是Logic的译称,但不是唯一的译称,牟宗三先生就译为“理则学”,日本人则译为“论理学”。Wikipedia的定义是,“逻辑”是关于使用和研究有效推理(Valid reasoning)的学问。据美国的一位知识论学者所说,人类的知识有90%以上是靠推理获得的。如果缺乏有据的推理技术和能力,那么,我们的思想世界就像处于雾霾中一样,能见度那是相当低的,既看不清“他人”,也看不清“自我”,更分不清“万物”,再怎么自信,也会跌跟头。所谓“看清”意谓着能够洞察和区分万物之“差异”(Differences)和各自的“独特性”(Uniqueness),以及抓住其中的因果关系(Causality)。由此我们也可以说,逻辑是对“同一性”(Identity)的保卫程序(蕴含了对“差异”的区分),即“A=A”,我们不能把A说成B,也不能把B说成A,即逻辑上的同一律;当然,这需要逻辑上的一个根本假设,即A与非A(A的否命题)不能同时为真,即A不能同时既是A又不是A,这是逻辑上的矛盾律。而“A”本身是什么,逻辑是无能无力的,这要靠心理的直觉(心理雾霾会遮蔽直觉)或者物理的实验。


当然,逻辑并不能保证我们所说出的话的正确性,而只是要求我们说话时要有“理由”(Reason)有“证据”(Proof)。但是,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事情找不到“证据”,既无法证实,也不可证伪,那就需要我们心理上没有雾霾、从善意(而不是恶意)的角度去想象和推理他人及事实,而不是妄下诛心之论,甚或深文周纳,否则,必然是害人害己、得不偿失,因为自己(以及家人和子孙)终将也会被这样对待。我们尽管绕了很远但并没有忘记稍微总结一下不讲逻辑的“中国式逻辑”的三大特点:


1)绝不就A说A,而是就A说B、就B说A,或者把A说成B、把B说成A,而且还能把26个字母都扯进来,海阔天空,一团浆糊。


2)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如穿越时空隧道,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你说“黑”不对,他会说世上没有100%的“白”,所以,“黑”是对的。你说需要治霾,他会说治霾会大面积失业,天下大乱,所以,不能治霾。


3)以事件内任意点(常常是最差的一点或最好的一点)代表一个面(体),毫无比例、层次和结构意识,把水搅浑,上纲上线,无限膨胀。当然是,说别人的时候看最坏的一点、讲自己的时候说最好的一点。


那么,大家可以自行“关照”一下这几天所看到的各种言论,这里就不一一解释了。不过,在跳过那些不值一驳的乌七八糟言论(例如“吸烟”、“大排量”、“煽情”等)之后,我要对属于柴静的雾霾调查议题之内的批评中的谬误进行反驳。


我们看到,在103分钟的“加长版TED”演讲(请注意:不要单以调查报道、纪录片的标准来衡量)中,柴静要试图回答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最终落点是第三个问题——“我们怎么办?”就我个人的观看体会和印象来说,柴静或隐或显地表达了三个方面的诉求:


第一,要明确执法主体,给环保部门赋权,使其成为政府权力配置中的一个“有牙的”(合理的、正常的)部门。在我看来,这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因为,环保职权是现代政府中的基本职能,不能瘸腿,不可缺位,也是正在进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中国政府必须赶紧弥补的,这也是从福山的概念Governmental Capacity(政府机能)必然会得出的结论。


可是,有些人就来劲儿了,认为柴静是站在“政府”一边的,为环保部门代言,甚至是早就合计好的。别说不太可能如此了,假设真是如此那又怎样呢?只要有利于改善环境问题,那何乐而不为呢?没有必要把只要是和“政府”沾边都当成坏的吧,别忘记了自己也是雾霾的受害者哦。其实,这里要区分的是,被利益集团绑架的“政府”与现代公共政府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公众和一部分有责任心和担当的官员应当契机合力推动后者的形成,而不是任其被“任性的”利益集团掌控和吞噬。当然了,给环保部门赋权以后,并不等于他们就必然会起积极作用,而且他们也可能会寻租,但那却是需要在另一个层次上如何设计和落实监督机制的问题了,而不是始终让环保部门这么“不正常”着。不管怎么做,让其“正常”起来成为“主体”都是首先的、必要的、必须的。


另外的一批人跳起来,认为柴静是中产阶级情调,不顾产业工人死活。因为在他们看来,“环保”就等于是“关停”,“大规模失业”,但这不过是一种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推理方式,而不太可能是实际情况,现实的逻辑可能会是环保的力度、速度与就业可承受的程度的一个动态平衡过程。问题在于,此前环保只是“稻草人”,而如今需要“迈步从头越”,真的动起来。那篇转发率不低的《为什么〈穹顶之下〉没有说服我》大致也遵循了这样一个逻辑,这篇文章当然没有说服我。


该文采取的是成本收益的分析框架,主张两害相权取其轻,当然是对的,这也是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的分析方法。但是,文中却犯了类比失当和极端化的错误,例如,拿雾霾问题与DDT问题相比,DDT的教训表明了人类在处理问题时因未知因素而造成的危害或者说灾难,但是,雾霾在治理过程中会产生同类的可能性吗?作者有逻辑义务进一步来论证但却没有这么做,而只是笼统地做了一个比较以达到论据意图,但这显然是不够的,否则,按照文中的逻辑那人类什么也别干了;另外是将雾霾和吸烟相比,更是荒谬至极了,虽都产生PM2.5,但细颗粒及附带物的成分、性质和毒害能一样吗,人们在雾霾天里的直观感受比作者所言的“科学”、比所谓的“研究数据”(意谓着“人命”)更靠谱,身体本身是对危害的最好测度仪。而且,治霾与控烟并不冲突,没有必要二选一,难道控烟就不造成失业了吗?如文中逻辑,在利害核算相权前,那也无法判断是不是控烟更可行。治霾当然是个经济问题,但并不是一个搞还是不搞的问题(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恶化到如此境地,作者竟然认为搞环保是“极端的理想主义”),而是究竟要以什么样的强度和比例来搞的问题(未必会如作者的极端论证所说的“大面积失业”),这需要经济核算,但这不是柴静必须要论述的,因为这种核算数据本身在中国是无法获得的,可以估断,目前根本没人做这方面的工作,那作为记者而不是研究员的柴静,怎么去获得这方面的数据信息呢?而其实,据黄章晋所说,“关于欧美国家治污的成本、博弈结果之类问题,柴静做过不少功课”,但这似乎更适合在探讨治霾过程的片子中来讲。


第二,打破能源体制垄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中国能源行业的高污染、低效率片子中有描述,我相信大家平时也有所闻。不满的人又跳起来了,他们认为,“民营企业”进来以后只会更乱,更糟糕,甚至举山西民营煤企糟糕状况的例子。其实,这又是一个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思维方式,这一方面是藐视中国人跳不出“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恶性循环,也是不相信新一届政府真的可以升级到拥有现代治理能力的“新常态”,不管最终是不是能达到,但至少应该进行改变、尝试和努力而不能原地等死、毫不作为,对吧;另一方面是在污名化民营企业,我们要问的是,反腐败之前的山西“民营煤企”是真正的民营企业吗?只不过是官商勾结的一种畸形组织而已。那怎么能代表民营企业的形象呢?其实,目前中国的民营企业整体上仍然遭受污名,恰恰是腐败的权力因素造成的“劣币驱逐良币”结果。


另外,有人又把柴静当成了资本力量的利益代言人了(却是无凭无据、凭空臆测),以及大而化之地提醒“后面资本操控的隐患值得警惕”,还是那句话,首先打破垄断是不是对的?如果是对的,那么,打破(放心,在中国不可能完全放开的)之后的问题要由新的对策来解决,而不是把会出现新的问题当成借口而拒绝引入竞争、改革能源体制,对吗?


第三,号召公民行动,人人从我做起。这也是很自然的事,雾霾问题、环境问题,的确是人人有责,而不仅只是口号。如果没有公民行动和造成社会压力,环保问题也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但又有人跳出来了,认为柴静只是让大家拨打12369,显得太轻巧了。可是,这又是在没事找茬,难道还需要柴静在片子中列一个公民行动清单不成?这种人无非是把公民当成傻子,完全无视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其实,只要愿意积极行动起来,每个人都会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而不是一个牵线木偶好吗?例如,随即就出现了“随手拍污染”的行动,等等。


现在正是两会时间,各种提案五花八门,但我想看到的提案是——基础教育中开设逻辑课程。逻辑训练其实就是心智的“体育运动”,是最好的心智雾霾“抗体”。如果我们回望历史,就会看到,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唉,说起来满满的都是泪啊,我们不仅败给了西方,也没胜过虚心学习西方的日本。实际上,我们归根结底是败给了“逻辑的力量”。但至今,中国的教育中还不开“逻辑课”(要知道“Logic”是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社会“三艺”之一,另俩是“Grammar”和“Rhetoric”),是醉了呢,还是继续睡着呢?


本文链接:穹顶之下:更可怕的是中国人的心智雾霾,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未知】
阅读排行
· 荣剑:中国十问——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十个问题
· 章立凡:薄熙来不仅是个好演员
· 贺卫方:中国法治的出路
· 犀利公:中国将来可能比晚清还不堪
· 张千帆:言论自由是弥合社会分裂的基础
· 马勇:从领导集团知识背景看未来十年中国政治走向
· 吾从周:革命伤员的现代迷途——评作为精神事件的刘小枫丑闻
· 王正鹏:李克强的开场白
· 穹顶之下:更可怕的是中国人的心智雾霾
· 陈子明:“红知兵”的“三个自信”
相关文章
·林安梧:明清之际:一个思想...
·季卫东:疫情监控:一个比较...
·陈端洪:主权政治与政治主权...
·汝绪华:算法政治:风险、发...
·汤浩 朱汉民:湘淮军集团的...
·翟学伟:为什么表面追求大公...
·泮伟江:一个普通法的故事—...
·李猛:亚里士多德的两条道路
·王克明:冯友兰临终谈毛泽东
· 许纪霖:汪精卫之谜终于被...
公法评论网建于2000年5月26日。本网使用资料基于学术研究之目的,如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即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范亚峰信箱:[email protected] .欢迎投稿,欢迎推荐文章。
© 2000 - 2024 公法评论网 版权所有。
两足行遍天地路,一肩担尽古今愁。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砥砺意志,澡雪精神。